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壹個作家筆名的故事

壹個作家筆名的故事

筆名和真名不壹樣。真實姓名是壹個人的本名,包括家族符號(姓氏)和父母起的名字。筆名不需要標明家族的象征,也不需要他人的同意。如果真名是父母的選擇和命運,那麽筆名就是我的選擇和命運。因此,筆名強烈地表達或暗示了註定者和使用者的意誌、個性和偏好。

筆名的出現在中國應該是現代的事情。明萬歷年間出版的小說《金瓶梅》,署名藍等。這個“蘭邵生”既不是作者的名字,也不是作者的店鋪名或其他部門。應該說是作者的筆名。如果是筆名,那麽很可能是中國最早的筆名。清末(1905)出版的小說《聶海華》,最初是“由熱愛自由的人發起,東亞病夫編”,後來改為“曾樸所作”。其中,“自由情人”是金松岑的筆名,“東亞病夫”是曾樸的筆名。另外,《老殘遊記》題為《洪都百煉》,應該也是劉英的筆名。以上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壹批筆名。

五四新文學運動造就了壹大批現代作家和詩人。這些作家和詩人在發表他們的文學作品時大多使用筆名。比如:

魯迅,原名周樹人,是壹個有才華的人。

郭沫若,原名郭開真,武將。其他筆名包括郭、、麥昂、高汝宏、易侃等。

茅盾,原名沈德鴻,原名閆冰。還有幾十個其他的筆名。如:朱軒、浪尚、放坡、至境、不老、未名、詩夢等。巴金,原名李堯棠,名莫甘。其他筆名包括王文慧、歐陽景榮、宇易和裴淦。老舍,原名舒慶春,放棄了她的名字。冰心,原名謝婉瑩。

作家成百上千,筆名自然五花八門。如果分類的話,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1.出自這首詩的筆名:

張恨水,本名張辛苑。它的筆名來源於南唐李後主李煌的詞,但它在夜裏哭泣):“林中的花在春天枯萎了,它們匆匆而過,卻又無可奈何地來了冷雨,來了晚風。花花綠綠的眼淚讓人沈醉。什麽時候會重?自然,人長大了就討厭水了!”

葉聖陶,原名葉。他的筆名來源於“聖陶俊的壹切”這句話。

2.這個假名取自成語:

巴人,原名王。它的筆名來源於成語“下裏巴人”。原名馬,。成語“老馬認路”。

3.取自代理的筆名:

戴望舒,原名戴朝弟。“王叔”是中國神話中為月神開車的神。也用來指月亮。

焦菊隱,原名焦承誌。“菊花”是“菊花系”的簡稱。“菊部”是中國古代對傳統戲曲的統稱,也稱“劇部”,是對舊劇壇或劇團的統稱。

4.從外文音譯的中文筆名:

原名周,。“Libo”是英文Liberty的中文音譯。

5.以外國名字的音譯漢字為筆名:

林妮,原名郭安仁。“林妮”是郭安仁小時候認識的壹個外國女孩。女孩英年早逝,郭安仁時常懷念他們的友情,於是以女孩的音譯漢字“Lini”為筆名。

6.壹個破姓的假名:

曹禺,原名萬家寶。萬的繁體字是萬,即“米”(草字頭)下的“於”字。“草”的諧音是“曹”,曹在百家姓中;以姓氏為筆名成了曹禺。

藝名壹般是指演藝界人士出於某種原因,為表達自己的意圖、專長、借鑒或紀念對自己有較大影響的某件事而取的特殊名稱。如電視劇《西遊記》中孫悟空的扮演者,其父張6歲登臺,被稱為“六小齡童”;張金來被稱為“六歲男孩”,因為他是他父親的學生。再比如豫劇後起之秀陳柏齡,她是豫劇名家常香玉的孫女。為了感謝奶奶的栽培,她又取了壹個名字“翔宇蕭”。上面說的“六小齡童”、“六小齡童”、“翔宇蕭”都是藝名。

藝名起源很早,不僅僅是現代。據考證,早在漢代,就有壹位名叫趙的女子,善舞,身輕如燕,藝名“趙”。由於藝名影響很大,真名不詳。據顧《日之錄》記載,古代有“黃贊初”、“雲”、“新鏡磨”、“羅壹清”等壹些人,都是以藝名傳世的。在最著名的小說《紅樓夢》中,賈寶玉的貼身女仆的丈夫蔣玉菡原來是壹個藝名為“關琦”的歌手。此外,書中還有幾位唱戲的少女,她們的角色分別是靈官、文官、、關羽、芳官、瑞官、藕官、葵官、、、瑤官。其實這些都不是他們的原名,而是藝名。

娛樂圈的人最喜歡選藝名。這種名字和上面說的外號壹樣,是中國人名字的壹部分。各種藝名的由來不盡相同,幾乎每壹個藝名都包含著壹個鮮活的故事。比如五代十國時期,晚唐的李存元不僅喜歡演戲,還給自己起了個藝名“李天霞”。據說有壹次他和壹個藝名叫景新模的人同臺演出,兩次都忘不了自稱“李天霞”的藝名。在現代,擅長宋武戲的京劇演員張英傑在事業初期就崇拜京劇大師譚鑫培父子。他模仿他們的藝名“譚叫田”、“蕭叫田”,取名“蕭叫田”。後來,因為被人恥笑,他幹脆把自己的名字改為“蓋叫天”,以顯示他將超越譚父子。經過多年的刻苦訓練和摸索,他終於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功,成為壹名知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被譽為“江南宋武”(他經常在江南的京劇舞臺上表演)。可見壹個藝名還是讓人進步的動力。

現代人的藝名有的是自己取的,有的是別人取的,有的是老師排名來的,有的是觀眾給的。情況不同,人也不同。清末有個叫德金的知府,平時不拘小節,被壹個叫王的人嘲諷,說他不是做官的料,只適合演戲。後來真的丟了官職,轉行學戲劇。為了不忘當年王的嘲笑,激勵自己,他取了壹個“王小毅”的藝名,並用這個藝名編戲,終於自成壹派,名揚滬上。豫劇演員牛曹德,原名牛郭俊。他原本在河南省會開封演戲,專門演小醜。因為他的名字和他的職業非常不符,就有人建議他說:“妳姓牛,和侯(猴)、玉(魚)、朱(豬)壹樣。姓侯的叫侯德山,姓余的叫余德水,姓朱的叫朱。這些都是很好的名字:猴子可以爬山,魚可以與水共存,豬可以從糠(健康)中獲得脂肪。妳姓牛。像牛壹樣,可以用草發揮所長。為什麽不叫它‘牛曹德’?”他壹聽這話,從此就用了“牛曹德”這個藝名。

解放前,北京有個“傅連成”班,培養京劇演員。這個班出來的人,都是用字代排列的藝名。這幾個字分別是福、財、聯、旺、世、元、韻,每組學生依次使用其中壹個。用這些詞的人,如馬福祿和譚,都是有錢人,馬和劉連榮是有聯系的,和都是富貴人。這些名字並不是他們原本的真名,而是人文課之後獲得的藝名。藝人是觀眾眼中的明星,觀眾有時會根據他們的風格給他們起壹個合適的藝名。如山西梆子演員齊彩芬取名“浮在水面上”,山東五音戲演員鄧洪山取名“鮮櫻桃”,廣東粵劇演員鄺建蓮取名“辛努紅”,湖北漢劇演員取名“小牡丹”,河南越劇演員沈取名“活諸葛”,豫劇演員取名“洛陽牡丹”。北京京劇演員葉盛蘭的藝名是“活周瑜”,陜西秦腔演員王炳忠的藝名是“活趙雲”,等等。這些藝名都是觀眾給的。此外,例如,居住在日本的影視歌手翁倩玉的藝名是由熱情的日本觀眾起的。

當代人取藝名的現象不僅存在於戲劇領域,在電影、電視、音樂書畫等藝術界也有。比如畫家李英的藝名是,戲劇家的藝名是楊,相聲演員常寶龍的藝名是小蘑菇,雜技演員的藝名是洪,電影演員的藝名是夏夢,電視節目主持人黃的藝名是阿元。至於這些藝名,已經有了筆名或者假名的性質,應該是另壹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