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與自然
地球上的壹切,就我們現在所知,無非是兩大類,即人和自然。
人與自然構成了這個世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這個世界錯綜復雜,源遠流長。
時至今日,我們所熟知的作為歷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以人與自然為主題的。它們長期有序地進化著,壹刻也沒有停止過,永遠不會停止,除非我們腳下的地球崩塌,消失,不復存在。
人類和自然是地球上的兩個主角,他們通過和諧和鬥爭形成了歷史的延伸和變化。
從相互依存的角度看,人與自然是兄弟;從相互征服的角度來看,人與自然是對手,所以完整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是既和諧又鬥爭,這才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真實寫照。
我們認為,人類的發展史其實就是壹部不斷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歷史。最初原始人為了生存和進化,躲避自然災害,後來與自然和平相處。後來,他們開始試圖征服自然,以獲得地球上的霸權。基於地球,他們開始攻擊山脈、森林、海洋和天空...他們都攻擊自然,他們成功了,占了與自然的戰鬥。
從血灑利劍到現代意義上的高科技,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走過了漫長的道路,付出了沈重的代價。雖然現代意義上的征服自然缺少了壹些直觀和激烈的元素,但卻從未停止。
如果我們總結壹下大自然的發展,那麽它的主題就是不斷地與人類鬥爭,不斷地躲避人類的入侵,不斷地在人類的利用下造福人類,卻不斷地受到傷害,所以我們不斷地報復人類...表面上看,大自然逐漸被人類馴化利用,對人類的危險越來越小,但雙方的鬥爭並沒有結束,誰是最終的贏家還遠未可知。如果真如某些先知所說,人類終有壹天會被毀滅,那麽毀滅人類的那只手壹定是大自然,然後它會自然恢復本來面目,人類又會從類人猿發展而來。這將是壹個多麽不幸而漫長的循環啊!
人與自然的關系之所以被反復討論,是因為動物也是自然的壹部分。已經滅絕的恐龍是大熊貓,還有很多種類沒有滅絕,正在逃離或對抗人類的動物是。
本書的兩位主角之壹莫比·迪克也是如此。
2.亞哈和莫比·迪克
本書的主人公亞哈船長和莫比·迪克莫比·迪克是壹對尖銳的矛盾,代表了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強烈沖突。
用我們人與自然的關系來衡量,這種沖突的發生是客觀的、必然的、不可避免的,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壹種非常生動的體現。
亞哈船長是人類在自然面前的代表,他是人類派來征服自然的。
他是壹個普通人,卻有著常人所沒有的各種美德,比如堅忍不拔,不為名利所動。但同時我們也在他身上發現了瘋狂、自私、任性等種種劣跡,讓我們對這個形象有了全面、立體的認識。
從他的德行來看,他幾乎是神,讓人相信,讓人激動;從他的陰暗面來看,他越來越接近莫比·迪克,成為壹個惡魔,讓人感到惡心和可怕。
正因為如此,亞哈船長是壹個真實而強大的人,只有他才能完成人類賦予的消滅莫比·迪克的使命。
對亞哈來說,這個使命是神聖的、歷史性的。
人類征服自然的過程是由無數個像消滅莫比·迪克這樣的過程組成的,每個過程都有壹個亞哈作為領袖。
這個領袖屬於亞哈。
因為亞哈像神壹樣強大威嚴,他也確實是人。
人類不可能靠神力征服和改造自然,那只是壹個被稱為神話的美好願望。
亞哈承擔了攻擊自然的使命,贏得了所有勇敢的人的尊敬和愛戴,他引起了退縮於自然的懦弱者的恐慌甚至仇恨。
於是,人類的矛盾就出現了,並且壹步步加劇,僅次於人與自然的矛盾。
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必須解決內部矛盾,克服自身弱點。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與自然的競爭中取得成功。
亞哈船長消滅莫比·迪克的過程包含了上述所有因素。“裴廓德”是對人類社會本身的高度概括,是那個時代人類狀態的壹個縮影。
亞哈船長消滅莫比·迪克的過程是人類征服自然過程中的壹個凝結,是無數次殊死搏鬥中的壹次。
莫比·迪克,即莫比·迪克,是自然的代表,當然也是自然陣營中最傑出的代表。莫比·迪克是自然力量的象征,也是同樣強大的自然的具體體現。
大自然是由強大的莫比·迪克和無數平庸的其他人組成的,就像人類是由強大的亞哈和無數平庸的斯達巴克、斯塔布和弗拉斯克組成的壹樣。
大自然豐富而慷慨,是人類的依靠,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寶庫,是人類的衣食父母。沒有它,人類將不復存在。
大自然是吝嗇的,它從不給予人類任何東西,人類從它那裏得到的壹切都是靠自己索取甚至掠奪來實現的。
所以,人類搞不清自然是恩人還是敵人,或者說是恩人是敵人。恐怕它自己也想不通,所以才這麽矛盾。
但就鯨魚而言,自然與人類的沖突只能是妳死我活的沖突,因為人類的行為只是在鯨魚身上展現了自然最殘酷無情的壹面,同樣,鯨魚也只是用絕望的反抗和陰險的報復來回報人類。
在如此眾多的矛盾中,產生了無數的沖突。
莫比·迪克扮演著自然的首領,假裝是自然的守護神,所以亞哈和莫比·迪克之間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
在自然與人類的沖突中,勝負非常重要,影響著世界的未來,自然也決定著人類與自然的命運。
結果,亞哈和莫比·迪克壹起死了。這是什麽意思?
人類和自然誰也征服不了誰。它們就像地球的兩極,互相依賴,互相補充,維持著世界的運轉。
人與自然是敵是友這個問題沒有答案。
死去的亞哈和莫比·迪克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現代人也不知道他們能不能解決。
人類如何面對自然,是人類始終面臨的話題,是人類能否維持自身的壹個關鍵。
3.裴廓德號
亞哈不是神,而是壹個英雄,壹個為既定目標戰鬥到死,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英雄。
那麽,他指揮的“裴廓德號”是什麽?
這要從“裴廓德”這個名字本身說起。
“Pequod”這個名字最初是美國東北部康涅狄格州的壹個印第安部落的名字。這個部落歷史悠久,以勇猛善戰著稱,是美洲土著民族的傑出代表。
不幸的是,歐洲白人移民入侵了北美大陸,他們殘酷地屠殺了當地的裴廓德部落。隨著屠殺的加劇,梅爾維爾寫莫比·迪克的時候,裴廓德人已經被白人移民滅絕了,屠殺還在繼續。
裴廓德部落是眾多美洲土著中的壹個,也是最悲慘的壹個。
這樣看來,《裴廓德》就是美國印第安人的壹個縮影。
那麽,亞哈帶領這個印第安部落做了什麽呢?
當時,這些有色人種在奴隸制的沈重壓迫下喘息,他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最根本的目的是反對白人統治,廢除奴隸制,獲得自己的合法權益,平等地站在社會上。
捕鯨業作為當時美國的壹個縮影,與上述情況是壹致的。
美國的捕鯨業起步晚於荷蘭和英國,但到了十八世紀,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捕鯨國,在美國整體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成為舉足輕重的產業,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其中,捕鯨船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組成捕鯨船的來自美國和幾乎世界各地的黑人。
然而,他們的貢獻與其地位不相稱。他們完全沒有社會地位,要受船長、大副和其他白人高級船員的指揮和壓迫。他們生活清貧,只靠壹份可憐的賬目作為生死的收成。
因此,《裴廓德》中的黑人和所有美國黑人壹樣面臨著同樣的歷史任務——為平等而戰。
這是壹種強烈的民主思想,是美國內戰的目標。
那麽,是亞哈帶領裴廓德號為他們贏得了什麽嗎?
事情是這樣的。
亞哈同情、贊美、尊重黑人,鄙視視黑人為劣等的所謂文明,願意為黑人爭取平等。
於是我們不禁要說:作為殘酷而沒有人性的統治者,他們的“白”和白鯨特征相似的“白”在這裏不重合嗎?
這不是巧合,而是梅爾維爾啟發的設計。
不幸的是,作為美國黑人在奴隸制下掙紮的象征,裴廓德號最終全軍覆沒,而莫比·迪克這個讓黑人備受煎熬的巨大白人惡魔卻和他們壹起被卷入了歷史的漩渦。
要奮鬥,就要有犧牲。這是黑人的代價,民主,不可避免的代價,也是值得的代價。
這就是這場悲劇的意義。
他們失去了身體,但他們的精神是不朽的。
4.梅爾維爾和莫比·迪克的命運
認識和理解梅爾維爾是理解莫比·迪克的關鍵。
讀完莫比·迪克,梅爾維爾壹眼就能看出來。
在討論了梅爾維爾和莫比·迪克之後,我們發現他們的命運是多麽相似。
梅爾維爾的祖先是蘇格蘭的壹個名門望族。早在梅爾維爾祖父那壹代,他們就已經來到美國,參加了獨立戰爭,有壹定的影響力。
1819,梅爾維爾出生於紐約。本來梅爾維爾可以在上流社會度過壹生,但不幸的是,在他剛剛步入青年時代的時候,他在紐約做進口商的父親破產了,家裏頓時由富轉貧。
那年梅爾維爾十二歲,父親的去世讓他的家庭雪上加霜。十五歲時,梅爾維爾經過兩年的學校生活,不得不步入社會。
他從銀行職員做起,做過職員、農場工人、小學老師,嘗過酸甜苦辣。
1837年,18歲的梅爾維爾,滿懷怨恨和社會沖突,逃到壹艘帆船上,開始了他的航海生涯。
第壹次航行只是激起了他更強烈的欲望。從1841開始,他開始登上捕鯨船當水手。
在隨後的三年裏,梅爾維爾隨捕鯨船遊歷了世界上的許多地方,極大地開闊了他的視野。而且,他和捕鯨船上的其他夥伴壹起,反抗捕鯨船上的暴政,因暴動等原因被囚禁。
後來梅爾維爾加入了美國號航空母艦(USS America),在艦上服役,直到1844年在波士頓靠岸,結束了他的航海生涯。
1841到1844這段航程對梅爾維爾的生活影響很大,相當多的時間是在捕鯨船上度過的,所以梅爾維爾的思想基本奠定了。
坎坷的經歷,豐富的人生,強烈的思想,構成了梅爾維爾日後寫作生涯的基礎。
他的作品是他生活和思想的寫照。
莫比·迪克的創作始於1850年2月,出版於1851年夏天。
那年他三十二歲。
這應該是壹個輝煌的時代,還債應該創造更大的輝煌。
現在的讀者是想象不到的。現在看來,這部美國文學史上的史詩在當時不僅沒有引起轟動,反而受到了很多批評。
然而,令人遺憾和不解的是,莫比·迪克並沒有給梅爾維爾帶來應有的東西,因為梅爾維爾的同時代人並不理解這部作品,他們沒有認識到他在文學上前所未有的價值。
梅爾維爾活著的時候,沒人認識他,更別說把他當大師了。他仍然是個無名小卒,靠微薄的薪水度過余生。
於是壹個偉人被殺,身敗名裂,這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悲劇人物、悲劇作品、悲劇作者和悲劇結果都是圍繞著麥爾維爾和莫比·迪克展開的悲劇。
創作悲劇作品本身並不是悲劇。只有創造悲劇作品的人成為真正悲劇中的主角,才能產生真正的悲劇。
1891年,梅爾維爾在世人的冷漠中,死在了他的出生地紐約。他去世三天後,《紐約時報》在壹個不起眼的位置刊登了這個不幸的消息。
但是莫比·迪克花了更長的時間來吸引註意力。直到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梅爾維爾的下壹代讀到它,有人驚訝地說,天哪,這是壹部傑作!
今天,梅爾維爾和莫比·迪克是美國乃至世界上研究最廣泛的作家和作品之壹。
梅爾維爾的壹生是挫折的壹生,悲傷的壹生。
梅爾維爾的《莫比·迪克》是壹部偉大的作品,它蘊含著力量和思想,是美國文學史上的壹部史詩。
由富到貧決定了他坎坷而閃亮的命運,而他生命和作品的力量則是由他激烈的命運和不斷與之抗爭決定的。
所以我們想到中國的曹雪芹,他和梅爾維爾是多麽的相似。
於是,從貧窮到富裕,不可能有不會思考或不會思考的偉人,而會思考和思考的偉人,都是在從巔峰跌落到谷底的過程中吶喊產生的。
5.跟隨亞哈消滅白鯨
無論是文學創作還是翻譯外國作品,作者和譯者都是作品中的另壹個人物,雖然他沒有出現在讀者面前。
只有把自己溶解在其中,妳才能感受到它,才能反映出它。
因此,任何作家和翻譯家都應該是壹個充滿激情的人,而不是壹個機械論者。
在創作和翻譯的過程中,做壹個有激情的人比做壹個機械論者付出的要多得多。
我翻譯《莫比·迪克》的過程就是跟隨亞哈毀滅莫比·迪克的過程。
當亞哈帶領他們登上楠塔基特島的“沛國”號,開始他們偉大的壹去不返的航行時,我也跟著亞哈船長上了“沛國”號書房。“風蕭蕭水寒,壯士去而不返。”我背了中國的這首詩,真的很適合用在這裏。
於是我成了裴廓德號的最後壹名水手。雖然船上沒有人知道我的存在,但我還是像最初的費達拉等人壹樣躲在船上。直到裴廓德號在南太平洋沈沒,我才和以實瑪利壹起回來。
回來後,我坐在書房裏,仿佛做了壹場英雄夢。
只是除了把故事翻譯給妳聽,我沒有為《裴廓德號》做任何努力。每個被這個故事感染的人都自責,真的無能為力。
比起阿哈蒙,我覺得自己輕如鴻毛。
不過,姑且稱之為壹個走進賽場為他們加油的人,壹個在他們離開後為他們流淚的人,壹個把莫比迪克煉成鯨油的人吧!
亞哈死了,除了以實瑪利,他必須回來。那時候,只有死亡才能徹底完成他們的英雄壯舉和他們不可避免的悲劇。
他們不可能活著回來,因為他們絕對贏不了。
死亡是英雄的唯壹選擇。英雄因為最後的死亡而爆發力量,死亡是他們生命中的點睛之筆。
以實瑪利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我遇到了魁魁格,塔斯提兄弟和他的大人物。我被他們黑暗身體中散發出來的光輝迷住了。
我遇到了充滿美德和忠誠的星芭兒,魯莽幽默無腦的斯塔布,快樂卻平庸的弗拉斯克。他們各自的經歷讓我明白,他們的懦弱讓我擔心。幸運的是,他們終於修成正果了。
也遇到了善良的畢普,神秘的費達拉,不幸的木匠鐵匠,還有幾乎來自世界各地的水手。
我和他們壹起在甲板上和亞哈船長發誓要殺死莫比·迪克,在燈火通明的船頭樓裏放聲大笑,在暴風雨中瑟瑟發抖,從高高的桅頂上展望和思考大海,在九次聯歡會中欣賞表情各異的捕鯨船,在鯨魚中體會到危險的存在...
最後,我無助地看著亞哈把他們帶到死亡之穴。我含淚與他們壹壹告別,同時也告別了壹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