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國作家、音樂評論家。1866年1月29日生於法國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鎮克拉姆西。15歲時,隨父母遷居巴黎。1899年,羅曼·羅蘭畢業於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校,通過會考取得了中學教師終身職位的資格。其後入羅馬法國考古學校當研究生。歸國後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和巴黎大學講授藝術史,並從事文藝創作。這時期他寫了7個劇本,以歷史上的英雄事件為題材,試圖以“革命戲劇”對抗陳腐的戲劇藝術。 20世紀初,他的創作進入壹個嶄新的階段,羅蘭為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樹碑立傳,連續寫了幾部名人傳記:《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1906)和《托爾斯泰傳》(1911)等。同時發表了他的長篇小說傑作《約翰·克利斯朵夫》,該小說於1913年獲法蘭西學院文學獎金,由此羅曼·羅蘭被認為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為了表彰“他的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羅蘭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兩次大戰之間,羅曼·羅蘭的創作又壹次達到高潮,1919年發表了寫於1913年的中篇小說《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發表了兩部反戰小說《格萊昂波》和《皮埃爾和呂絲》,1922至1933年又發表了另壹部代表作《欣說的靈魂》。這壹時期還發表了音樂理論和音樂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貝多芬的偉大創作時期》(1928-1943),此外還發表過詩歌、文學評論、日記、回憶錄等各種體裁的作品。 羅曼·羅蘭的藝術成就主要在於他用豪爽質樸的文筆刻畫了在時代風浪中,為追求正義、光明而奮勇前進的知識分子形象。在提到藝術風格時,羅曼·羅蘭表示,除了“誠懇”二字,他不希望別人承認他有什麽別的優點。他是壹個有廣泛國際影響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壹生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了不屈的鬥爭。 生平年表 版本壹 1866年---1月29日在法國勃艮第地區的克拉姆西。 1880年---定居巴黎。 1886----1889年----在法國高等師範學校就讀。 1889----1891年----在羅馬的法國學校就讀。 1895年---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就職,教授藝術史。 1895年---完成主要博士論文:在呂裏和斯卡拉第之前的歌劇起源。 1897年---在《巴黎雜誌》上發表第壹部作品《聖路易》及上演他最初創作的兩部悲劇《阿爾特》與《狼》。 1898年---發表第壹部由查理-貝居公開出版的作品《狼》。 1899年---發表《理性的勝利》。 1901年---《丹東》首次在《半月刊》上發表。 1902年---發表《七月十四日》。 1903年---在巴黎《半月刊》上發表《貝多芬傳》和《時機快到了》。 1904年---《約翰-克裏斯多夫》的第壹章發表在巴黎《半月刊》上。 1905年---《約翰-克裏斯多夫》的前三章獲得費米納獎,取名為《幸福的生活》。 1905年---奧朗道夫書店開始出版這部作品,與《半月刊》競爭。 1906年---《米開朗基羅傳》在巴黎的《半月刊》上發表。 1908年---發表《往昔與今日的音樂家》。 1910年---發表《亨德爾》。 1911年---在《巴黎雜誌》發表《托爾斯泰傳》。 1912年---在巴黎《半月刊》和奧朗道夫書店發表《約翰-克裏斯多夫》的最後壹章。 1913年---獲法蘭西學院文學獎。 1914-----1919年---旅居瑞士。 1914-----1916年---在日內瓦的國際戰犯管理所工作。 1914年---在《日內瓦日報》上發表《超然於紛爭之上》。 1915年---在巴黎奧朗道夫書店出版文集《超然於紛爭之上》。 1916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1917年---放棄國際紅十字會獎的獎金和其他文學獎金。 1918年---發表《阿格裏讓特城的恩培多克勒》。 1919年---1922年---反居法國。 1919年---發表《精神獨立宣言》。 1919年---出版《科拉—伯勒尼翁》。 1919年---發表《對往昔作音樂之旅》。 1919年---發表《前驅者》。 1919年---發表《利呂裏》。 1920年---發表《克勒朗博爾》。 1922年---1937年---旅居瑞士的維爾奈夫。 1922年---發表《戰敗者》。 1924年---發表《甘地傳》。 版本二 1866年出生於法國中部。1880年隨全家來到巴黎。他於1889年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史學系,不久來到羅馬讀研究生。從羅馬回來後在巴黎大學教藝術史。從此開始了寫作。從1898年開始發表作品。 1914年,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羅曼·羅蘭定居在日內瓦,他利用瑞士的中立國環境,寫出了壹篇篇反戰文章,他的立場受到了德國作家托馬斯·曼等人的指責。但他沒有屈服。 1915年,他獲得了這壹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但由於法國政府的反對,結果拖到第二年的11月15日,瑞典文學院才正式通知他這壹決定。羅曼·羅蘭將獎金全部贈送給國際紅十字會和法國難民組織。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羅曼·羅蘭與法朗士,巴比塞等著名作家壹起反對歐洲帝國主義國家的幹涉行動,他公開宣稱:“我不是布爾什維克,然而我認為布爾什維克的領袖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的雅各賓,他們正在從事宏偉的社會實驗。” 1935年6月,羅曼·羅蘭應高爾基的邀請訪問了蘇聯。並與斯大林見了面。 1937年9月,羅曼·羅蘭在故鄉克拉木西小鎮附近購買了壹座房子,第二年5月底他從瑞士返回故鄉定居。 1940年德軍占領巴黎,羅曼·羅蘭本人被法西斯嚴密監視起來,1944年8月,納粹敗退,巴黎解放。他才又見到了光明。 1944年12月30日,羅曼·羅蘭去世。享年78歲。 人物作品 羅曼·羅蘭的創作大致可以20世紀30年代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於法國大革命的《革命戲劇集》,包括《群狼》(1898)《丹東》(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劇本8部;3部英雄傳記:《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1906)《托爾斯泰傳》(1911);長篇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說《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壹系列反映其反對戰爭、反對壹切暴力。害怕集體主義制度妨害個人“精神獨立”等思想的論文。後期作品有長篇小說《母與子》(舊譯《欣悅的靈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維》(1922)《夏天》(1924)。《母與子》(1927)《女預言家》(1933)和壹系列散文、回憶錄、論文等。特別是1931年,他發表了《向過去告別》壹文,批判了自己過去所走過的道路,從此積極參加反對帝國主義戰爭、保衛和平的活動,成為進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藝戰士
記得采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