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包包)有三個姓:
1,從姓氏看,春秋時期的孫之後,以城(國)名為姓。據《姓氏園》“是壹個姓氏。夏之後。春秋時,齊公子做官,食從包,因以家為名。據《宗族簡史》和《元和姓氏匯編》記載,春秋時期,籍官員孫(即齊公子)在(原屬夏朝諸侯國,所以城在山東歷城東三十裏)集糧,其叔牙以城(國)名,稱包姓。
2.它出自董氏,即傅,其後為鮑氏。
3、從他的家世來看,有鮑:
(1)據《關史》記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時期,北魏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陽,與漢族融合,故改姓“保”,稱保。此外,同時代北地的少數民族“寶娃”也改姓為寶。
(2)清朝滿洲八旗以後,有改姓保的,如、瓜爾加等。
(3)景頗族的金別,漢族的包;佤族羊的名字是(又名Yusbai),中國人的姓氏是鮑。
④在內蒙古東部,蒙古族由金改姓為包。
⑤滿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都有此姓。
始祖:包。孫之子,祖籍,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其父景叔被封於包,其叔開始以封建城市為氏,稱包。舅舅年輕的時候和管仲很要好,管仲家裏窮,母親也老了。經常給他經濟上的支持,成了閨蜜。項公亂時,管仲帶著龔自久去了魯,又帶著兒子去了居安。項公被殺後,小白在國內的幫助下回到中國,被任命為琦君,並被提名為上卿。他力勸桓公釋放被關押在獄中的管仲,讓他代替自己的身體。包與的友誼是壹段佳話。鮑的後人也尊這位鮑的高祖為其姓之祖。
第二,遷移分布
鮑氏起源於今天的山東歷城,鮑的後代是齊國的世襲大臣。史書中有曾孫(包莊子)、包文子、包肅,還有隱居於周都城(今河南洛陽)的後人包角。戰國初,田代齊後,部分後裔逃往河北、河南、山東、江蘇等地。到了漢代,包姓越來越多。西漢末年,鮑宣是渤海槁城(今河北鹽山)人,後被王莽所殺。他預見到自己的長子包勇和次子包生會在死前留在上黨(今山西省)。包拯的兒子、孫和曾孫包昂都是世界名人,尤以最為著名。他是首相。東漢有扶風(今陜西興平)的洪堡、包惠,東漢初有京兆新豐(今陜西臨潼)的鮑友,九江(今安徽鳳陽)的鮑俊。說明秦漢時期包氏分布在黃河中下遊,有壹支進入安徽。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生於山東、江蘇的鮑是東海郡的古地,人口繁盛,藝人輩出。南朝著名樂府詩人鮑照是該縣鮑氏的傑出代表。本縣鮑氏靠近東晉南朝都城南京,因仕途及逃亡而進入今浙江、江蘇、湖北等地。在此之際,在上黨、泰山、河南三縣傳播的鮑氏,也出現了大量的民族和名家,興盛為上黨、泰山、河南三縣。晚唐至五代的動亂導致鮑在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定居。宋代鮑氏的發展呈現出新的特點。除了興盛於山東之外,興盛於安徽、江蘇、浙江等南方省份的包姓也十分引人註目,聲名遠播。元初和元末的動亂,使鮑輾轉廣東、福建、廣西等地。明初,山西包作為遷洪洞槐樹人的姓氏之壹,被遷至安徽、江蘇、河北、河南等地。明朝中葉以後,鮑氏進入臺灣省府。到了清代,鮑氏分布更為廣泛。時至今日,鮑氏仍廣泛分布在全國各地,特別是青海、江蘇、山東、湖北、浙江等省,鮑氏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70%。包是中國第173個姓氏,人口眾多,占中國漢族人口的0.06%。
第三,歷史名人
鮑宣:渤海槁城(今河北省燕山東南)人,西漢大臣。我渴望學經,我是孝順的,我是做官的。我經常寫書諫,辯,但我的話少,我的話多。他曾批評西漢後期“七人死而無人得”,“七人死而無人生”。
包勇:上黨駐地,漢初大臣。另起爐竈,時任尚書仆從,擔任軍務將軍,封為中陽侯。韓光武任魯郡太守時,被任命為關內侯。後來,他擔任過、東海翔和的艦長。
魚寶:上黨居民,東漢大臣。任潤安做太守的時候,因為郡裏到處都是狠毒的水潭,所以註定了他年景不好。他招了民工,用石頭修了壹個水閘,攔得好,百姓富。遷為司徒,代牟容為太尉。
包惠:扶風(今陜西興平)東漢時的壹個官員。輕裝上陣時,被包勇打成京師官,直截了當,不避權貴。皇帝告誡貴族們要收手,避免兩個鮑魚。
包信:臺山人,東漢末年的壹個官員。他騎為校尉,避過董卓謀反,領兵回老家,投奔濟北為親。他和袁紹等人壹起央求董卓,後來被黃巾軍殺死。其子鮑遜剛正不阿,曹丕拜禦史為右中郎將。
鮑照:明元,東海(今江蘇漣水)人,南宋文學家、詩人。出身貧寒,壹生未遇才情,滯留異國,吃了不少苦。他寫的樂府詩大多是關於邊塞戰爭和征夫守兵的情況。七言樂府對後世影響很大。作為“準很難走”的代表,他表現出強烈的犬儒主義和激情。還有就是包的收藏。
包亮:晉代道士。這個詞太神秘了,來自東海,或者來自雲辰劉仁,或者來自雲東海陳留,或者來自尚雲當仁。後韓司徒寶宣。據《晉書》等記載,我5歲時對父母說:“我原是曲陽李家的,9歲時掉井裏了。”家長找李,推問題,說了。美而學道儒,明日文,《河圖》《洛書》。移至南陽中部壹姓,任廣東南海知府。有壹次出海遇風煮白石充饑。我曾經和徐覓壹起回去過。我曾經遇到過壹個神仙尹長生,我跟他學的。他是徐邁和葛洪的老師,葛洪的嶽父。在100歲的時候。或者雲過70,屍解。或雲後歸丹陽,葬於趙子崗。還是羅浮山的雲。
包谷:錢廣(約309-363),上黨(今山西長治)人,金代廣東南海知府包亮之女,醫師葛洪之妻。包谷生長在壹個官宦道教家庭,深受道教影響。後來在廣東羅浮山當醫生。鮑醫術精湛,尤其擅長艾灸,以治瘊子、瘊子著稱。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當地豐富的紅腳艾草進行艾灸治療,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凡疣,艾灸燈芯壹根,立即。不僅治好了,還好看。”她是中國歷史上第壹位女針灸師。
鮑方: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唐代大臣。玄宗做學問的時候,厭倦了做官到工部大臣,到處都有建樹。工作詩,喜歡把缺點批評成詩。
鮑超:春婷,後改春婷,四川夔州(今奉節)人。他是清朝湘軍的壹名軍官和將軍。曾國藩在安徽祁門脫險,升任府尹。部號“是否軍”是湘軍的主力。
包:春秋時期齊國的醫生,以識人著稱。少年時與管仲交好。後來天下大亂,管仲和出莒,管仲和龔自久出魯。項公被殺,小白爭奪皇位。小白贏得了王位,也就是齊桓公。桓公任命他為丞相,他婉言謝絕推薦管仲。後來,齊國在經濟管理改革後變得繁榮,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壹個暴君。
金代思想家鮑敬言。葛洪的《抱樸子保篇》保存了他“無君論”的部分思想。他的“無君”思想在當時玄學的洪流中熠熠生輝,閃耀著樸素唯物主義的光輝。
包:龍泉(今浙江)人,北宋進士。哲宗做學問的時候,厭倦了在工部衙門當外交大臣。他師從王安石、蘇軾,成為汪洋中的著名文學家。他的詩特別精彩。還有白壹的唐笑紀。
鮑祥賢:明朝人,在七省為官十二任。有句名言“官不擇位,官不擇位”。他曾帶兵鎮守南北邊陲,給工部大臣送禮,立廣場。
包承先:明末清初潁州(今山西省應縣)人,初為將軍,任將軍。晉國失陷後,他祭出了壹個離經叛道的計策,導致崇禎誤殺了袁崇煥。後來漢軍八旗建成,他調任紅旗,官至丞相。鮑家街,現在的北京,是它的住所。山西應縣鮑氏是其後裔。
鮑廷博:文字是用文字寫出來的。她出生於清代安徽歙縣。家裏的圖書館極其豐富。乾隆參觀遺書時,庭伯收藏了600多種書籍。學校還出版了30集《知闕齋叢書》,每集8冊,藏書200余種。在清朝的系列中,以優秀著稱。他是華永軒遊泳詩的作者。嘉慶十九年去世(1814)。享年86歲。
鮑顯誌:湖北麻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兵團政委兼川東軍區萬縣軍分區政委,萬縣地委書記,山東省軍區政治部主任,華東軍區政治部第二副主任,南京軍區主任、副政委,濟南軍區副政委。1955年9月,他被授予中將軍銜。
第四,縣廳編號
鮑鯤,河北保定人,環保特級工程師。2005年、2006年榮獲黑龍江省環保世紀行金獎。
王俊1
上黨縣:古代縣的名稱。韓史鷙。西漢遷長子(今山西省西南),東漢遷壺關(今山西省長治北)。隋唐時,上黨郡為瀘州,統治上黨,也就是現在的長治市。歷代管轄範圍雖有變動,但都在山西東南部。
東海縣:秦漢時期的東海縣,轄郯城(今山東省郯城縣北),秦漢時期曾稱郯城縣。東晉華僑安置在於海縣(今江蘇常熟)北部,遷居京口(今鎮江)。南朝遷連口(今江蘇漣水)治。隋唐時海州為東海郡,山治(今連雲港西南海州鎮)。
河南郡:漢代有河南郡,即秦朝的三川郡,統治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隋代禹州有河南郡,唐朝是洛州河南府,管轄範圍比漢河南郡小很多。元為道,明為政。
泰山縣:始建於西漢,為伯所治(故城在山東省泰安市東南)。漢代有博郡,唐代被甘封,宋代改為豐府,即今天的泰安。金買泰安軍,改州。清朝雍正年間,有泰安府,東平、肥城等縣均屬此府。中華民國廢除了政府。
2.大廳號
清漪堂:俗話說“皇族有祠堂,百姓有祠堂”。包的“清漪堂”是為紀念包的烈嬪而建的紀念館,是中國少有的“女祠”。古代祠堂的修建註入了濃厚的封建思想。在封建社會,男人是天,女人是地,女人的地位絕對低下。為了勤儉持家,恪守孝道,履行大禮孝道,很多女人都成了烈士和處女。其實這是對女性精神的壓迫,是對幸福生活的剝奪。所以男神社比女神社大。修建女性神社的原因更是撲朔迷離。
鮑氏的主要唐數有:清王堂、東海堂、儀征堂、上黨堂、五合堂、泰山堂、道厝堂、河南堂、壹百堂、敦睦堂、敦本堂、報。
動詞 (verb的縮寫)宗族特征
1,鮑氏是壹個人才眾多,名門大族的姓氏。
2.包與的友誼堪稱千古交友的典範。包對管仲的深情厚誼,不僅達到了人類最高最美好的人格境界,也激勵著包的後人以此為榜樣,真誠奉獻,廣交朋友。
============================================================
鮑氏宗祠總聯
“鮑氏宗祠四字對聯”
湖湘好官;
東海閥門讀數。
——佚名寫的鮑氏宗祠總聯
對聯指的是明代景泰人保德。知華容縣,興學勸農,懲奸除惡,有“胡翔第壹”之稱。第二聯指的是東海等郡的包氏貴族家庭。
東海石澤;
太守家之聲。
——佚名寫的鮑氏宗祠總聯
中華全國聯合會指的是金寶亮,他是東海提督。
只有壹只孤獨的鵝;
慶祝孝順和誠實。
——佚名寫的鮑氏宗祠總聯
第壹聯是指宋代贈給郡守薛瑛的詩《孤雁》:“寒天稻梁少,萬裏獨進;我不惜當兵,為的就是給邊城帶封信。”表示極大的贊賞。當時,人們把它稱為“包古言”。第二聯是東漢孝子保安,字,有孝心。如果連簽字都不會,那就要孝順。死於家中
參軍優雅;
李思段芳。
——佚名寫的鮑氏宗祠總聯
中華全國聯合會典指南宋文學家鮑照,名喚明遠,東海人,出身貧寒。曾任秣陵令、中書舍人等職。,後來又加入了前臨海王柳子緒的軍隊,被稱為鮑。劉子頎起兵失敗,也被亂兵殺死。他的詩歌表達了對當時土族專制政治現狀的不滿。他擅長樂府,尤其擅長七言律詩,格調高雅,對唐代詩人李白、岑參等影響很大。還擅長賦和駢文。還有就是包的收藏。
使惠復明;
邵軍拉著車。
——佚名寫的鮑氏宗祠總聯
第壹聯指南宋鮑照的妹妹,字艷而有文采,著有《香茶集》。第二副對聯是指西漢時期的鮑宣,他甘於清貧,帶著妻子桓回家。
-
鮑氏宗祠五字對聯
父親馮念格;
好的友誼是重叔叔的牙齒。
——佚名寫的鮑氏宗祠總聯
第壹聯指東漢人保德,西漢時保玄的曾孫。他做南陽知府的時候,很多地方都受災,只有南陽豐收,官員稱他為“司祭”。因當地縣學荒廢,他建校舍,行禮奏樂,款待士人,深得百姓歡迎。後官至大司農。第二聯是春秋時期齊國醫生包,他最了解管仲。因為齊國內亂,管仲的兒子小白去投奔魯國,而管仲則帶著宮子久去投奔魯國。在王位爭奪戰中,小白為桓公贏得了王位。桓公任命他為宰時,推薦了管仲。後來經過管仲改革,齊國富強了,桓公成了春秋第壹霸主。管仲曾說:“父母生我,包子最懂我。”
眾神在監獄裏是不公正的;
壹個隊長處罰全昊。
——佚名寫的鮑氏宗祠總聯
對聯指的是明太祖包仲,生於殷。據廣東說,連州冤獄七十二人,人稱“神”。第二聯指東漢校尉包勇,字,累以功德封山海關,為校尉,威震瓦解趙及朝廷。之後,東海相。
詩如松竹;
畫攤柏楊。
——佚名寫的鮑氏宗祠總聯
第壹聯指的是南朝、宋代詩人鮑照,擅長詩歌表達,如七言七律。他的詩如竹如松。第二聯是指清代女畫家包石。字惠玲,平湖人。張,適秀水,善詩畫。演講者說他的四個姐妹都知道如何寫字和畫畫。專事花卉,傳播白洋法。
-
鮑氏宗祠六字對聯
邵軍以拉車聞名;
使惠復明見才。
——佚名寫的鮑氏宗祠總聯
這幅對聯指的是西漢時期鮑宣的妻子桓邵軍。第二聯指南宋鮑照的妹妹。
-
[鮑氏宗祠七字對聯]
法是風規則韓太尉;
詩人君意寶從軍。
——佚名寫的鮑氏宗祠總聯
第壹聯指魚寶,漢代太尉。第二聯是包收藏的《包從軍記》。
遠眺城市和群山;
聽聽弦管的聲音。
——鮑俊輝寫鮑氏宗祠總聯
這幅對聯是唐代女詩人鮑君慧的《洞庭茶宴圖》的詩聯。鮑俊輝,字文熙。《全唐詩》中記載了他的四首詩。
-
鮑氏宗祠七言以上總聯。
品味春秋,沿襲歷代先賢的禮樂;
左昭右穆,壹代之序。
——鮑俊輝寫鮑氏宗祠總聯
此聯為安徽廬江縣院鮑氏宗祠對聯。
============================================================
附錄:鮑的典故和趣聞
《二寶整風》
漢光武帝的叔父劉亮封趙王,送中郎將舒雲出殯歸來。當他進入城門時,他的車遇到了右司令張寒的車。由於門道狹窄,兩輛車無法互相通過。劉亮見張寒的車擋了他的路,就斥責張寒倒車,把侯岑尊叫到門口,大聲訓斥,要他跪在馬頭前磕頭認罪。
李思船長包稅得知此事後非常生氣。他在最後壹章彈劾劉良說:“劉良,趙王,是諸侯,是皇帝的附庸。他應該知道岑尊是國家官員,不能隨意侮辱。但他無視國法,肆意侮辱尊尊,犯了‘大不敬’之罪,理應嚴懲。”寶詠此舉讓朝臣們小心翼翼。後來,包勇讓老實巴交、不避暴力的包惠負責壹切。
光武帝對身邊的人說:“妳們要收手避開二寶。”這句話的意思是,包拯和包惠直言不諱,執法嚴明,連貴族都敢違背。所以貴族們要趕緊遏制住自己的違法行為,避免遇到這兩個人而受害。
後來人們把這句話總結為“糾錯二寶”,用來贊美執法者不畏強權,敢於執法。
-
《包家無懶橘》
“包家沒有懶橘子”道出了包家勤儉持家的時尚。
相傳乾隆年間,揚州分為老城和新城。包智道在鹽業上興盛,在江南地區發家致富,促成了揚州新城豪宅的興建。竣工那天,管家帶著包知道在院子裏轉了壹圈。壹進大門,包知道指著大門兩邊擺放的木橘子問:“放兩個橘子是什麽意思?”管家回答:“這種橘子叫懶橘。揚州各大酒店都設此橘,怕仆從操勞過度,又方便休息,以示主人的厚道和慷慨。”寶芝道沈思片刻,吩咐管家:“把這個橘子拿走。
從現在開始,任何包家都不允許有懶橘子!後來,清代學者林素門曾寫詩稱贊:“胡然無懶橘,只有壹個商人——勤儉持家慣了,門立時斜。”。所以“包家無懶橘”成了揚州成大官的壹句名言。
-
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上將包生平簡介
上尉將軍包仙芝
鮑仙芝(1911-1988)湖北省麻城縣人。1929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加入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該團轉入中國* * *生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鄂豫皖紅四方面軍11師經理部任小賣部、副排長,紅四方面軍10師28團政治部書記,師政治部書記,紅四方面軍總部書記,65438師31團政治部主任,師政治部主任參加過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129師385旅769團政治部組織股股長,政治部副主任,團政委,第二獨立團政委,太行軍區第六軍分區副政委。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三縱隊第八旅政委,第六縱隊政治部主任、副政委、主任,中央* *鄂東工委書記,獨立旅政委,皖西軍區副司令員,第二野戰軍11政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兵團政委兼萬縣縣委書記,山東省軍區政治部主任,華東軍區政治部第二副主任,南京軍區主任、副政委,濟南軍區副政委。他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生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壹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壹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被中央軍委授予壹級紅星功勛獎章。同年65438年2月30日病逝於濟南,享年77歲。
少將鮑啟祥
包永祥(1913-1967)河南省商城縣人。1931加入中國工農紅軍。1934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從團裏調到中國制片人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25軍75師225團支部書記,紅15軍78師總支部書記,75師223團政委。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反“圍剿”和二萬五千裏長征。65438年至0936年,進入陜北紅軍大學。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688團營政治指導員,冀魯豫遊擊隊3旅隊長。參加過平型關戰役。後擔任新四軍第3師8旅23團團長。65438-0943進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熱河軍區第39團團長、獨立13旅第37團政委、吉察-熱遼軍區獨立13旅副政委、第8縱野戰軍第22師政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副司令員、師政委、第四公安部隊學校政委、公安部隊高級預備學校政委、廣西軍區政委、廣東軍區政委。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壹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67於4月20日逝世,享年54歲。
鮑啟臣少將
鮑啟臣(1916-)山東臨清縣人。1935在村小學任教,1937考入山東省政府濟寧農村服務人員培訓部。“七七”事變後,他被分配到農村宣傳抗日。1938進入陜北公學二期。同年加入中國制片人黨。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山東縱隊政治部幹部科主任、1939山東縱隊政治部幹部科副科長、1八路軍政治部幹部科副科長、1932山東軍區政治部幹部科副科長、1932魯中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部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1946山東野戰軍第4師政治部主任,1947華東野戰軍第8縱第22師政治部主任,參加過萊蕪、孟良崮、羅陽、豫東等戰役。65438年至0948年任第8縱政治部副主任、山東兵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參加淮海戰役。65438年至0949年任第八兵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第三野戰軍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參加過渡江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政治部秘書長。1955福建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56福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65總政治部群眾工作部部長、1970濟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72成都軍區政治部主任、1975軍政大學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和壹級解放勛章。
著名藝術家
包元凱(1944-)是世界著名的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1957至1962先後學習長笛和作曲,1962至1967先後師從蘇霞、江定仙、陳培勛、楊如懷、段平泰學習作曲和作曲理論。1973至今在天津音樂學院任教,曾在臺灣省南華大學、天津師範大學、南開大學擔任兼職教授。廈門大學特聘教授,廈門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天津音樂學院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創作委員會副主任。
包元凱的音樂作品包括交響樂、室內樂、清唱劇、芭蕾、歌曲、影視音樂、兒童音樂等。在1991-2001的十年間,他以西洋音樂的形式展現中國傳統音樂的《中國系列狂想曲》(包括《炎黃風情》、《臺灣省樂與畫》、《華夏韻》等七章)在亞洲、東西歐、南北美、非洲、大洋洲等地流傳了40年。從2004年開始,他的第壹交響曲《紀念》(原名《人民之子》)、第二交響曲《篝火》、第三交響曲《京劇》不斷在聽眾中引起強烈的嗡嗡聲。這些作品已經被飛利浦、雨果、DG、百代等唱片公司出版。他的藝術成就多次被國內外各種媒體報道。近年來,香港出版的《中文》、臺灣出版的《樂藍》和美國出版的英文版《音樂中國》都是封面人物。
鮑元凱從教30余年,曾親自教導過100多位海峽兩岸的弟子,其中劉長遠、劉同、吳嘉基等成為樂壇著名作曲家。
鮑元凱(1986)2005年擔任學術期刊《音樂研究》編委。2005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5年獲文化部第七區雍熙優秀音樂教育獎,並於1993,2001應美國新聞社邀請對美國進行正式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