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讀英國著名作家多麗絲·萊辛的《瑪拉與丹恩歷險記》,看到壹半時,心中就開始焦躁不安,覺得十分壓抑,再也看不下去。再想這是壹部預言小說,是作者對未來的思考和對現實的批判,盡管如此,書中描寫的場景大多充滿著絕望的氣息,細讀則覺得仿佛自己也生活在這樣壹個生機渺茫的世界。壓抑與焦躁隨著讀書的深入席卷而來,我終於忍不住內心的緊張與壓迫,直接翻著書的最後幾頁看了下結果,大意是瑪拉與丹恩姐弟倆最後終於走出了絕望的世界,到達了壹個新的理想國度。雖然結局是美好的,但這並沒有促使我再去接著把書讀完。現在想來,也不免對自己當初內心的怯懦與對安逸的渴望怨憤三分。後來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也是壹個矛盾交織的過程,最大的感悟是:它先使人陷入絕望,再把人從絕望中拯救出來。這樣的作品讀來讓人覺得壓抑恐怕是在所難免的,但是若能跨越了絕望這道溝壑,必定也是能有所收獲的。
當然絕望與壓抑並非意味著結束,特別是當絕境中的故事總是伴隨著生命的光輝時,我們越是能從中汲取營養,把沈重的心理變化過程化為壹種精神的財富。我想柯雲路的長篇小說《孤島》就是抒寫這類故事的絕佳典範。
《孤島》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夏日的暴雨使上遊江河決堤,沖斷了火車的前路與退路,在洪水將要吞沒火車之際,男主人公孫策展現自己的領導才能,率領壹千多乘客往附近的山岡轉移。而暴雨洪水不止,使山岡四面被水淹沒,成了汪洋中的“孤島”。而壹方面,孫策在火車上遇到了自己的前戀人、現在的影星蘭秋,蘭秋的丈夫則率領著壹個攝制組也在火車上;巧合的是多年前因政治鬥爭而陷害孫策入獄的古雪峰及其兒子古偉民也在乘客之列;另壹方面,孫策還意外地遇到了曾壹同坐過半年監獄並視孫策為大恩人的崔天寶,而崔天寶壹夥則是越獄殺人犯。故事的壹切就是圍繞著乘客在孤島上經受著災難的折磨,但同時又面臨著暴力威脅而展開的,而結局,壹如可以想象的簡單美好:雖然身處絕境,但人們最終戰勝了災難和暴力的威脅,最終得救。
其實,簡單的故事本身,加上許多微妙的細節已經足以讓人感動不已,不禁讓人贊美生命的偉大與堅強,然而作者在故事之中的哲思則更加令人敬佩。作者柯雲路可謂是涉略廣泛的作家,而尤以哲學為甚,小說的主人公孫策也是哲學家,這使得整個故事之中雖然矛盾與絕望氣息沈重,但作者俯拾即是的哲學思考,也讓作品增色不少。
孤島上的故事“集合更全面、更簡潔地縮影了整個社會”,在這個社會裏,所有的人性本質都畢露無遺。作者從哲學的角度出發,審視壹個社會可能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問題,這種絕境哲學,矛盾又統壹,睿智又豐富,盡顯作者情懷。
全書的哲學,有三方面寫得最為出彩:愛情、生死、人類內部矛盾。
男人與女人之間的愛情,往往不是簡單而隨性的,特別是在眾多的文藝作品中這點體現得尤為深刻。大多數作者不喜歡寫完美的愛情,或多或少總會來點波折。《孤島》中的愛情是矛盾的,孫策與蘭秋早年相愛卻因為家庭的陳腐愚見而被迫分離,多年後火車上相遇、孤島上相處似乎讓雙方找回了當初那份愛的感覺,可現實的殘酷使他們不可能回到過去。蘭秋丈夫朱江對他們的嫉妒,燕兒對孫策的崇拜,這些都或多或少地讓這裏的愛情變得復雜了。於孫策,他是有征服欲望的,喜歡征服自己愛慕的女性,而當意識到自己的軟弱時,也同樣需要對方的理解與安慰,而蘭秋就是他心中唯壹的這個人,他愛她思想與情感的成熟,愛她非同壹般的感受力和理解力。而於朱江,他不能接受自己的妻子心系在別的男人身上,而當越是意識到自己對女性的控制正在削弱時,他越是失去風度,從而在與同性的較量之中失去了優勢。“女人對男人的愛,或是因為崇拜,或是因為同情。”蘭秋對孫策則是兩者兼而有之,而於燕兒則主要是崇拜。在愛情上,女人與男人是平等的,而男性更有征服欲望與較量意識,女性則更能長久地集中自己的關註力和思考力。
“天下的哲學可以包括兩種:死亡的哲學和生命的哲學。”柯雲路在書中如是寫道。生與死的問題向來是最為沈重的話題,而當人們身處絕境、生命受到自然災難和人類暴力的雙重威脅時,該如何明智地克服困難,如何走出絕境,生死矛盾顯得尤為突出。當生命即將結束時,什麽才是生命本身?尼采認為,“生命本質上就是掠奪、傷害,對陌生者和弱者的壓迫、壓制、嚴酷,把自己的傾向強加於人,吞並、剝削”。而在孤島上,倘若這也是堅持這樣的處世哲學,那麽可以想象,本來面臨災難就已經失去理智的人們會選擇怎樣地生存。人類是壹個群體,沒有人能脫離社會,孤獨與死亡都是會令人感到恐懼的。身處絕境,只有同心同德才能度過難關,只能相互關心,不能相互殘殺。壹切對愛和美好的追求都是在有了生存的保障之後才能談得上的,當生命受到威脅、死亡逼近時,人們越是能夠認識到生命的可貴。身處絕境的人們除了慌亂,冷靜下來時還是需要思考的,孤島上,“被圍困在死亡危險中的人類,依然用自己的生命之光造出壹個新世界”。
災難來臨、災難加劇,人與自然做著生死鬥爭,然而自然是無區別地對待人們,島上的每個人都承受著相同的環境威脅。然而自然再殘酷,人與自然的矛盾再突出也很難消除人類內部的矛盾。自私、嫉妒、仇恨、怯懦、短見是人類的致命弱點,弱點越是明顯,矛盾就越是突出。乘客內部因自私、怯懦產生的矛盾,孫策與古偉民、朱江之間因嫉妒而產生的矛盾,所有乘客與崔天寶壹夥暴力集團因仇恨、威脅而產生的矛盾,無不把人類自身的智慧給葬送。相比而言,人類內部的矛盾比自然的矛盾更顯尖銳。而當人們克服自己的弱點,擺脫內部矛盾,自然的威脅也會顯得弱小,只要同心同德、坦誠相待,人們終可以走出絕境。
壹個孤島上的小社會縮影了壹個人類的大社會,作者以其獨特的人文情懷引領我們來審視社會、探討人生哲學。如今,現代喧囂而畸形的人類文明擴大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人們的許多情感需要和生活渴望得不到滿足,冷漠與麻木讓生命失去了光華。《孤島》飽含對人性的思考,絕境中的生命更加令人感動;愛情、生死、人類內部矛盾,以及孫策的政治意識和英雄主義,都是作者絕佳的塑造。柯雲路和多麗絲·萊辛壹樣,是個善於思考和體會生活的作家,他們同樣狠烈地抨擊現實的理想,激勵人們去看到人類和社會之中更深層次、更隱秘的含義。而《孤島》比《瑪拉與丹恩歷險記》更吸引我的是,作為壹部哲理小說,作者把人生哲學融入到壓抑的故事中,讓生命綻放光彩,在絕境之中拯救絕望的人們;作者的人文情懷也讓我們更清楚地看清現實,審視和批判自己。
人生的許多道理是不能靠聰明能理解的,或許要靠壹生沈浮的徹悟,而關於生命,我們或許更應該讀壹讀《孤島》中絕境裏的處世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