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匹夫而為百師,壹言而為天下法,嗚呼,立言的價值之重且大矣,可不慎哉

匹夫而為百師,壹言而為天下法,嗚呼,立言的價值之重且大矣,可不慎哉

壹個普通人卻成為千百代的榜樣,壹句話卻成為天下人效法的準則。

(壹)

壹般說來,人們將龔自珍“但開風氣不為師”的詩名理解為詩人的自謙,但仔細想想,龔自珍其實壹點都不謙虛。每逢衰世,陋習沈澱日久,積重難返,要“開風氣”談何容易呵?而龔自認為開了壹代新風氣,即是開先河的壹代宗師,這如何能算謙虛呢?

說這到裏,我又想起了李時嶽先生的故事。時嶽先生是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的壹代宗師,對洋務運動的研究實是開風氣之先,應該說,改革開放以來,洋務運動及李鴻章等人之所以有現在這麽高的評價,與時嶽先生的潛心研究和風發議論是分不開的。十幾年前,時嶽先生在給我的壹封信中說:他的研究是“但開風氣不為師”,他只是當了個“排頭兵”,在前面沖鋒陷陣而已。據我了解,時嶽先生並不是個謙謙君子,他有時是鋒芒畢露的。但他所謂的“開風氣”和“排頭兵”確是他的自謙之語。不過,在我看來,“開風氣”和“排頭兵”已是十分高的評價了,與“自謙”壹詞實在挨不上邊。

自古文人相輕——“文章是自個的好,老婆是別人的好”——,骨子裏真正自謙的文人學者實在是鳳毛鱗角。不過,有比龔自珍更不謙虛的人,那就是梁啟超。

任公有《自勵》詩雲:

獻身甘作萬矢的,著論求為百世師。

誓起民權移舊俗,更研哲理牖新知。

十年以後當思我,舉國猶狂欲語誰?

世界無窮願無盡,海天寥廓立多時。

如果說“著論求為百世師”還只是表達了詩人某種願望的話,那麽“十年以後當思我,舉國猶狂欲語誰?”則有目空壹切的味道了。他還有更狂的自我評價,我在後文中會說到。

不過,憑著任公在學界、政界的輝煌履歷和成就,他要驕傲壹下子,誰也奈何不了他。任公之著述洋洋灑灑過千萬言,任意揀壹篇出來即是可為“百世師”的煌煌大著。我們今天且說說他那冊垂範“百世”的《清代學術概論》。

(二)

早在1902年,年僅29歲的梁啟超便已寫成《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壹文,表明他對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歷史有了壹個比較系統的看法,受到時賢好評。此文與十八年後寫就的《清代學術概論》壹脈相承:“余今日之根本觀念,與十八年前無大異同,惟局部的觀察,今視昔似較為精密。”(《自序》)

1920年,蔣方震著成《歐洲文藝復興史》壹書,求序於任公;而任公花了十五天的時間寫成的序言,其篇幅與蔣氏的原書不相上下,只好“宣告獨立”,出版時改名為《清代學術概論》,反過來又邀序於蔣氏。序言與原書篇幅不相上下,在中國學術史上恐怕是沒有先例的。

清代學術前期以“考證學“為主,後期以“今文學”為主(“任公所稱的“考證學”,又稱“漢學”、“樸學”,現在壹般稱為“考據學”,其名不同,其實壹也),《清代學術概論》即以此兩“學”為主線來介紹、評論清代學術。

該書***分為三十三節,但只有序號,沒有題目。我在閱讀過程中根據內容給每節擬了個題目,簡述如下:

壹、 學術思潮及其分期

任公認為,自秦以降,確能成為學術思潮的只有四個:漢之經學、隋唐之佛學、宋明

之理學、清之考證學。

佛說壹切流轉相***分四期,即生、住、異、滅,任公認為,每個學術思潮亦可分四期,與佛相壹壹對應為:

啟蒙期——生;全盛期——住;蛻分期——異;衰落期——滅。

二、 清代學術思潮四期及其代表人物

啟蒙期:顧炎武、胡渭、閻若璩;

全盛期:惠棟、戴震、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

蛻分期:康有為、梁啟超;

衰落期:任公認為,清代學術思潮之蛻分期,同是也是衰落期。此期猶有壹二大師:

俞樾、孫詒讓,以及俞氏弟子章炳麟、績溪諸胡之後的胡適(我曾在某本書上看到過:胡適不是績溪諸胡之後,是任公錯了還是別人錯了?存疑)。

三、 宋明理學之根本缺憾

四、 顧炎武

五、 閻若璩、胡渭、毛奇齡

六、 黃宗羲、萬斯同、王夫之

七、 顏元

八、 梅文鼎、顧祖禹、劉獻廷、傅山

九、 啟蒙期總結

十、 惠棟

十壹、戴震

十二、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

十三、全盛期總結

十四、考證學成果(壹):經學、小學、音韻學、曲章制度、史學、地誌。

十五、考證學成果(二):地理學、天文算學。

十六、考證學成果(三):金石學、龜甲文學、校勘學、輯佚。

十七、考證學的治學方式

十八、考證學興盛的原因

十九、考證學的對立面:桐城派、陽湖派、章學誠

二十、清代學術蛻分的原因

二十壹、經學今古文之爭

二十二、龔自珍、魏源

二十三、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

二十四、康有為的《大同書》

二十五、梁啟超簡介

二十六、梁啟超評價

二十七、思想界“慧星”譚嗣同

二十八、對今文學的反動:章炳麟

二十九、光宣間“新學家”

三十、晚清佛學

三十壹、清代文學、藝術

三十二、清代自然科學

三十三、感悟與期望

那時候的學者編撰的書存在體例問題,我們現在已不習慣這種體例。我試著將上面的三十三節內容重新編排壹下,可能更方便閱讀:

壹、清代學術思潮概述(對應壹至二)

二、考證學(對應三至十九)

1、考證學之啟蒙期(對應三至九)

2、考證學之全盛期(對應十至十三)

3、考證學的學術成果(對應十四至十六)

4、考證學總結(對應十七至十九)

三、今文學(對應二十至二十八)

四、清代其他學術概述(對應二十九至三十二)

五、感悟與展望(對應三十三)

(三)

《清代學術概論》以時代推移為經,以學派、人物為緯,概述和評論了有清壹代(上自顧炎武,下迄章炳麟)的學術成果和學術思想,提綱攜領,凝煉簡潔。該書以“考證學”和“今文學”為中心內容,旁及科技、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所涉及的人物和著作成百上千,而任公僅以十五天的時間壹揮而就。如果平時積累不夠,或有足夠積累,而消化不良,都是很難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完成任務的。任公之才情於此可見壹斑。

既為“概論”,當是以“論”為主。任公的性格以坦率、耿介著稱。他在書中對各派學者的成就都作了簡要、直率的評價,下筆不留情面。例如,他評價有清壹代文學、藝術都不行時,便如此點評:吳偉業“靡曼”,王士禎“脆弱”,龔自珍“粗獷淺薄”,“袁(枚)、蔣(士銓)、趙(翼)三大家者,臭腐殆不可向邇。”(三十壹)當然,任公的評價也許失之片面,當我們記起“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吳)、“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十年”(趙)等人的詩句時,對任公的評價便不免生出“輕率”的想法。然而,就個人魅力來說,任公的這種性格是特別可愛的,我寧可聽偏激甚至錯誤的評論,也不願看到好好先生似的隔靴搔癢。

對於考證學,任公不惜筆墨評介了戴震這個考證學的集大成者:“蓋無論何人之言,決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常從眾人所不註意處覓得間隙,既得間,則層層逼拶,直到盡頭處;茍終無足以起其信者,雖聖哲父之言不信也。”(十壹)我們由此想到了胡適和陳寅恪的為學之道。胡適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無證不信”、“於不疑處存疑”,陳寅恪在普通的史料中“發前人未發之覆”等,與清代考證學應該是壹脈相承的。所以任公說:戴震的“研究精神,實近世科學所以賴以成立。”(十壹)

在今文學方面,任公重點評介了康有為和他自己。

他極推崇康有為,認為康是清代“今文學運動”的中心人物和集大成者,對其名著《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和《大同書》評價甚高,認為是“思想界的壹大颶風”。同時他也指出乃師的不足之處:“有為之為人也,萬事純任主觀,自信力極強,而持之極毅,其對於客觀的事實,或竟蔑視,或必欲強之以從我。”(二十三)

任公在《自序》中說到:“‘今文學’之運動,鄙實為其壹員,不容不敘及。本篇純以超然客觀之精神論列之,即以現在執筆之另壹梁啟超,批評三十年來史料上之梁啟超也。其批評正當與否,吾不敢知。”

且看任公是如何評價自己的。

他深信自己文章的魅力:“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情感,對於讀者,別有壹種魔力焉。”(二十五)對自己在思想界的深遠影響也毫不諱言:“梁啟超可謂新思想界之陳涉。雖然,國人所責望於啟超者不止此。以其人本身之魄力,及其三十年歷史上所積之資格,實應為我新思想界力圖締造壹開國規模。若此人而長此以自終,則在中國文化史上,不能不謂為壹大損失也。”(二十六)任公驕狂可愛之性情於此展露無遺。

同時,任公對自己的不足也十分清楚:“啟超之在思想界,其破壞力不小,而建設則未有聞。”他有句名言,即“不惜以今日之我,難昔日之我”,有人則譏之為“流質多變”。任公分析自己經常前後矛盾的原因時說:“啟超務廣而荒,每壹學稍涉其藩,便加論列,故其所著述,多模糊影響籠統之談,甚者純然錯誤,及其自發現而自謀矯正,則已前後矛盾矣。”可見,他對自己的草率是頗有自識之明的。他自責說:“晚清思想界之淺薄,啟超與有罪焉,”(二十六)頗有“鐵肩擔道義”的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