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同鴨講”字面意思為雞和鴨講話,語言不通,形容兩個人操非***同語言,無法溝通,也有對牛彈琴的意思。在粵語地區,還有壹則俗語叫做“雞同鴨講,眼碌碌。”
而在冷面笑匠許冠文主演的電影《雞同鴨講》中,方言“雞同鴨講”則不單單是講人和人語言上的障礙,我覺得還反映了觀念之間的對話與激烈碰撞
《雞同鴨講》主要講了老許這個市井小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壹些觀念上的“溝通障礙”,其中既有他守財摳門和嶽母看重享受之間的金錢觀念障礙,也有他苛刻吝嗇和員工需要自由公正待遇間的人情觀念障礙,當然“雞鴨”障礙在東西方文化觀念上的表現更為激烈電影的最開始,通過壹對兒男女入店用餐的橋段將許記燒鴨店臟亂差的就餐環境很直白的表現給觀眾,隨後隨著電影的發展,觀眾進壹步的了解到了老許思想的腐朽和對鴨店員工的刻薄,這些都為之後他鴨店生意壹落千丈埋下了隱患,當對街出現了西式快餐店丹尼炸雞之後,許記長久以來積累的問題在壹起爆發,於是老許也不得不求變,但是這種求變只能算得上是改良,老許守舊的那壹套也無時無刻不表現在其改良的每壹個環節中,因心態上始終保守,其求變也只是換湯不換藥,治標不治本,表面功夫顯得徒勞無功......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原有的社會事物必然會遭遇新的社會事物,當新的社會事物來自於不同的文化、民族或者意識形態,必然會帶來觀念的沖突。獨特的歷史決定了這種“雞同鴨講”的沖突在香港格外明顯,在香港這個既中又西,或者說不中不西的地方,最終的勝利者究竟是中呢?還是西呢?,《雞同鴨講》給出了自己的觀點,沖突之後的合理融合才是能否成功的關鍵。引申到觀念來說,並不是固有的觀念完全剔除,也不是新生的觀念全盤接受,而是要兩者結合,各取所長,各避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