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為什麽不願意聽道理?
很多家長會奇怪,為什麽我跟孩子講道理,他總是不聽。任何人都能玩玩具。這個小男孩沒有玩過這個玩具,其他孩子可以玩。但是他去抓玩具,開始哭。這和人的大腦結構有關。我們先來了解壹下大腦結構。
人的大腦可以分為左右兩部分,這兩部分不僅在解剖學上是分離的,而且在功能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簡單來說,左腦是理性的,善於分析和解決問題,而右腦是更直觀和感性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尤其是3歲左右,右腦占據主要位置,不能很好地控制孩子的情緒,左右腦整合不好。所以我們會看到有的孩子不聽勸,愛哭。哭是他們表達情緒的壹種方式。
第二,父母不必自責。
從這件事我們知道,妳的孩子並沒有搶小男孩的玩具,只是在他停止玩耍之後。所以,妳的孩子沒有錯,妳不必自責。而且妳也跟孩子談過這件事,但是孩子不聽。壹個五六歲的男孩,父母不在孩子身邊,無法及時教育孩子。孩子因為不符合他的要求,在後面開始哭。人不可能滿足孩子的每壹個要求,尤其是壹些不合理的要求。所以,這不是妳的責任,妳不需要自責,更不要讓自己有負罪感。
第三,愛孩子
孩子想玩自己看的所有好玩的玩具,這很正常。他們認為他剛才玩的玩具是他的,別人不能動,這也是孩子的產權意識造成的。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自然會哭。雖然孩子做了錯事,想偷玩具,但大人可以先理解孩子的感受,和他壹起感受* * *的。這樣,孩子會感覺好壹些。
比如,妳可以這樣和孩子交流:
“妳也喜歡玩這輛車,是不是?”
“嗯!如果我喜歡的玩具現在不能玩了,我會很焦慮。”
“妳覺得有點難過,是不是?”
* * *愛聽孩子的聲音,理解孩子的感受。當他覺得自己的感情被妳看到了,他會認為妳理解他。孩子的行為不會那麽極端。
我們成年人交往在壹起也是如此。有時候,當妳真的想和壹個人吵架的時候,如果對方能感知到妳的情緒,對妳產生好感,妳的心就會變得柔軟。孩子也是如此。和孩子談戀愛,其實就是和他建立情感聯系。當孩子和大人有了聯系,他就不會對妳有那麽強的抵觸情緒。
第四,用啟發式問題與孩子交流。
孩子不喜歡聽道理。如果大人總是在跟他講道理,孩子會覺得自己沒有發言權,真理在大人手裏。所以,要讓孩子有說話的機會。我們可以用啟發式語言問孩子,讓他說:
"妳能告訴我這是誰的玩具車嗎?"
“妳想想,怎麽玩才能讓大家都有機會玩車?”
第五,用肢體動作安慰孩子。
孩子在哭的時候,有時候用語言哄孩子是沒有用的。這時,大人可以蹲下來,用眼睛看著孩子。問孩子妳能不能給他壹個擁抱。有些孩子會害怕壹個不認識妳的孩子。但是妳可以多問他幾次,讓孩子覺得妳和他很親近,對他沒有惡意。可以用擁抱來緩解孩子的憤怒。如果孩子不願意,不要勉強孩子。
擁抱的力量是巨大的。有時候抱抱孩子能讓孩子在大人懷裏軟軟的。等他哭壹會兒,他的情緒會慢慢平靜下來。另外,蹲下來,用手摸孩子的背,或者拉他的小手,都可以起到鎮靜的作用。
第六,不要怕孩子哭。
哭是孩子正常的情緒反應。孩子哭只是因為他不可理喻。妳自己也沒做錯什麽,不用擔心孩子哭。我們不能因為怕哭就對孩子讓步。正面管教的核心思想是善良和堅定。善良就是尊重孩子,只要妳尊重他們的感受。尊重並不意味著同意孩子的無理要求。讓孩子想哭就哭壹會兒,也是壹種尊重。讓孩子體驗不同的情緒,並不是壹件壞事。
如果孩子的父母看到孩子哭了,妳可以實事求是地向他的父母解釋這件事。如果孩子的父母通情達理,他很清楚孩子是什麽樣的性格和脾氣,不會責怪妳。如果孩子的父母不講道理,也不要怕。妳沒有傷害孩子。如果他認為妳打了孩子或者傷害了孩子,他壹定有證據。以後看到身邊沒有家長的孩子,可以報警,讓警察處理。
讓壹個五歲的孩子單獨在外面玩是非常危險的。父母不要等到悲劇發生了才後悔。帶孩子出門,安全是第壹位的,切不可心存僥幸。父母能把孩子教育好,我們卻很難管好別人家的孩子。
讓我告訴妳壹個真實的故事。兒子大概只有1歲半的時候,我媽有壹次帶他去小區玩滑梯。路上遇到熟人,給了兒子壹個氣球。我兒子壹直帶著它去滑梯。結果另壹個大壹點的男生想玩我兒子的氣球,卻不敢上來跟我們說。我聽見他在和他奶奶玩,正打算這麽做。我當時就驚呆了。原來真的有這麽壹個教壞孫子的奶奶!
以上的事情,真的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所以感觸特別深刻。雖然壹直在教育孩子,但是要懂得與人分享東西,不要打架等等。,但是我越來越發現,雖然孩子還小,但是我們做父母的不能讓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選擇壹直退讓。最起碼要讓他們知道我可以不搶別人的東西,但不代表我先得到我得到的。而當我還想玩的時候,這個時間就是我的優先,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忍。如果進行這種教育,孩子的性格會越來越軟弱,長大後會沒有責任感。所以我個人認為應該教會孩子明辨是非,明辨是非,同時維護自己的權益,但也要教會孩子變通。如果他們真的遇到不講理的人,還不如退壹步。
我會讓我的孩子來。女兒小時候我只是教別的孩子,所以她是我親戚朋友中最受歡迎的,因為她和孩子玩的時候從來不吵架。親戚們直到現在還在誇我女兒。現在我在美國留學的老師同學都喜歡她。她經常說我教得好,所以教育孩子的方式真的很重要,自私的孩子沒有利益!個人觀點,除非喜歡,否則不要噴![祈禱][祈禱]
昨天我兒子也發生了類似的事情。
下午去幼兒園取小樣。走之前,我讓小樣給我們的肉質澆水。
前陣子老師讓每個孩子帶壹盆綠植,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所以放學後我們都給它澆水。)
Sample手裏拿著壹個小水壺,正準備澆水,突然他們班的壹個孩子沖了過來,搶走了Sample手裏的水壺。
我能理解同學也想水,3、4歲的孩子還處於“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控制不住自己的沖動行為。
但那壹刻,我沒有讓小樣把水壺給對方。因為我知道,如果我現在屈服,以後遇到的壹切都會屈服。慢慢的,他會變成壹個沒有自我的諂媚者。
樣本人物非常謹慎小心。他看到壹個霸道的孩子,就會退到壹邊,去爭。
於是那壹刻,我友好地對搶水壺的小朋友說:“妳也要澆水嗎?我們馬上給它澆水。”
這時,孩子的父母也來阻止他搶劫。
我趕緊讓小樣倒完水,把水壺遞給孩子。
事實上,在這次事件中,兩個孩子都沒有受傷。但在他們心裏會留下“妳要排隊,妳搶不到,壹個壹個來”的印象。
在這件事上,我的態度是:
1.我不會責怪搶水壺的孩子,因為這是他的正常反應,沒有惡意。
2.讓樣水快點,讓他同學少等壹點。這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培養孩子的情感能力。
我不會讓樣品把我已經拿在手裏的水壺送人。因為先到先得是規矩,排隊也是規矩。只有當我們成年人也遵守這些規則時,孩子們才會在其他情況下遵守規則並保護自己的利益。
我想很多父母都希望在撫養孩子的時候,能學會謙虛,懂禮貌,有個好家庭。
偏偏我就是這樣長大的。我知道這種性格讓我吃了多少苦,但是我根深蒂固的不勞而獲的觀念在我想為自己爭取利益的時候束縛了我的手腳。
人就是這樣。幼兒時期形成的思維和習慣,即使長大後知道是錯的,也很難改掉。
所以我只是希望demo遵守規則,學會排隊,等待,輪流,但是不要把已經在妳手裏的東西拱手讓人。
在成人的世界裏,很多東西壹旦給出去,就再也收不回來了。
這讓我想起了上次帶孩子去遊樂場的情景。兩歲半的兒子在玩小象的車,壹個四五歲的小女孩也來玩,兒子不讓。我勸兒子和小妹妹玩壹會兒,兒子不喜歡,小女孩走了。過了壹會兒,兒子去撿積木,離開了車。小女孩跑上來,騎著去玩。我兒子回來後不高興。我跟他解釋,如果妳走了,其他孩子就有權利玩它。過了壹會兒,小女孩走了,兒子趕緊騎上了車。過了幾分鐘,小女孩回來了,想玩,就推我兒子,差點把他推倒。我兒子直接掐小女孩,我還沒來得及阻止,小女孩就哭著說我兒子掐她了。她爺爺過來教訓了我壹頓。我用各種方式道歉,甚至把兒子弄哭了。
哎,說實話,帶孩子出去玩,多少孩子會遇到搶玩具的事,妳給對方,妳孩子不願意,委屈;不讓對方,妳就覺得尷尬,處理不好,甚至有矛盾。網上有不少孩子搶玩具引發的打罵視頻。受這些視頻影響,我現在都不帶孩子壹個人出去玩了。我想和我父親在壹起。畢竟妳不想鬧,不代表別人不鬧。
現在帶孩子們出去。如果再出現這種情況,首先,我壹定會勸孩子讓別的孩子先玩,教育他們學會謙虛。如果不行,我就把玩具拿給自己,教育兩個孩子懂得分享,引導他們壹起玩。如果兩個孩子能壹起玩,那就是雙贏了。如果他們不想壹起玩,可以拿出兩個類似的玩具讓他們選擇,主要是轉移註意力。當然,如果孩子真的不願意,我也不會強迫孩子。畢竟公共場地講究先來後到,引導孩子離開。
但是,如果有什麽問題,還是當著雙方父母的面,不然孩子會哭著說妳欺負他,真的是壹百個字。
孩子之間的摩擦根本不算什麽。前壹秒他們還不開心,下壹秒他們就壹起玩了。所以主要是家長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因為孩子之間的小爭執而引起爭吵。
這樣的事情我遇到過很多次。
有壹次在操場的沙池裏,我兩歲的女兒在玩沙漏玩具。她不停地用紅色的鏟子往漏鬥裏倒沙子。這時,壹個四歲左右的男孩過來搶她的鏟子。她說:“不!””男孩猶豫了壹下,繼續搶。然後我拿著鏟子拉著女兒的手,對男孩說:“妳要鏟子,妳得和妳姐姐商量。如果她不同意,妳就得等。“等她不玩了再說。”
我覺得應該教會孩子邊界和規則,不管是公共玩具還是自己的玩具。
如果是公共玩具,需要遵守先到先得的原則,輪流玩。如果孩子在玩,其他孩子想要,可以自己解決。
如果他們自己解決不了,大人可以幹預,但是要尊重孩子。
首先是向有玩具的孩子征求意見。他願意讓別人和他壹起玩。我們鼓勵和贊揚他的分享行為。他不想讓我們尊重他。這是他的權利。等他玩夠了再給別人。
二是安撫沒拿到玩具的孩子。“我知道妳很想玩那個玩具,但是妳需要得到別人的允許。”可以先玩別的玩具嗎?“或者幹脆帶他去找另壹個玩具。
如果他執意要搶,那只能失望了!在這個過程中,要有壹種和藹的語氣,不批評不指責,尊重他們每個人的意願,理解他們的感受,教會他們遵守基本的社會秩序。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多帶孩子去遊樂場的家長好像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那麽怎麽解決比較好呢?
1,讓孩子直接表達訴求,或換或壹起玩,家長很少參與。
上次帶寶寶去遊樂場,丟了壹個玩沙的地方,裏面有壹個小沙鍋,壹個沙漏,壹個小鏟子,壹個小水桶。我的寶寶想玩壹個大姐姐玩的沙漏。過來問我,我鼓勵她拍拍孩子的背。告訴她妳要試著問壹下大姐姐他們是不是吃完了,或者換成妳手裏的沙鍋,也可以壹起玩。在我的鼓勵下,孩子去和妹妹協商,妹妹明顯玩不夠,不肯給寶寶玩,但我不知道他們是怎麽協商壹起玩的。寶寶用沙壺把沙子打暈給沙漏用,妹子用下面的小桶。然後,遊戲玩了很久。
其實在題目中,孩子想玩,題主先教育孩子不要玩,然後開始和小男孩講道理。這個過程壹直是妳主導的,孩子的世界往往是不合理的。所以,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自己去溝通協調,往往會帶來比我們想象中好得多的結果,而且這個過程也在壹定程度上鍛煉了孩子的社交和溝通能力。無論成敗,父母更多的鼓勵比更多的保護更強大。
2,讓工作人員協調,這樣孩子的抵觸和反抗會少壹些。
還有壹次,我們去迪卡儂玩。有壹個自行車試騎區,大概有3-4輛小自行車供孩子騎。每次都是孩子們很喜歡,但是孩子很多,壹個孩子騎了半天自行車都下不來了。很多孩子開始坐不住了,跑到騎行車道上攔車。當他們看到這壹危險情況時,他們及時呼叫了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協調了壹下,然後在上面貼了壹個牌子,上面寫著每個孩子試騎五分鐘,拿著秒表給孩子計時。孩子們願意遵守遊戲規則。每個人騎了五分鐘後,自然下來,然後讓其他小朋友騎。
其實題主的問題是,很多時候孩子哭是因為他覺得妳處在壹個小女孩的位置,他覺得妳在欺負他,所以才哭。但如果他是工作人員,他就是中間人,沒有任何偏袒,只是制定大家都認同的規則,孩子的情緒不會那麽多。
3,現在壹般操場都會有監控,不用太擔心。
題主的另壹個焦慮是怕被孩子家長欺負,說不清楚。現在很多遊樂園都有監控,只要問心無愧就不用怕。
帶孩子去遊樂場是為了讓他們開心。操場上有年齡差距很大的孩子。這個時候,在保證自己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玩得開心!
我曾經遇到過壹個小孩,他在玩玩具的時候搶走了我女兒正在玩的玩具。當時我忍住了什麽也沒說什麽也沒做,只是看著。
女兒是壹個不爭的性格,這可能也和我平時教育要和孩子分享和玩耍有關。她從來不主動搶其他孩子的玩具,甚至不會主動要求玩自己喜歡的玩具。壹旦別人拿了她的玩具,她就看著,去玩別的玩具。
其實我也很糾結。
壹方面,我不希望孩子被“欺負”。尤其是在社會上長大,我擔心這種不妥協的性格會讓她沒有主動性,沒有競爭意識。我很想教她“輪流玩”或者“是妳的就拿回去”,但是我不想讓她的孩子太霸道。
另壹方面,我也知道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如果壹個孩子接受了她的玩具讓其他孩子玩,她沒有不高興,也沒有什麽不好。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過多地幹涉社會交往。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會通過不同的情況思考如何應對。
我覺得還是讓孩子自己決定怎麽做比較好,畢竟以後要自己解決困難。
如果遇到這樣的問題,我會問這個小寶貝,妳要不要玩姐姐手裏的這個玩具?如果她回答是,我就問寶寶,現在這個小姐姐想玩妳的玩具,我該怎麽辦?
如果孩子說我還想玩,還沒玩夠,我就告訴這個孩子,這個玩具是我姐姐先玩的,她還沒玩夠。等她玩夠了再給妳好嗎?
如果妳的寶寶說,給她,那就給妳的小妹妹。
這樣既保護了孩子的權益,也向他們表明了媽媽尊重我的選擇。
如果這件事發生在我自己的孩子身上,我的孩子三歲,對方五六歲,我壹定會支持我的孩子,保護他的玩具不被再次拿走,也不會要求我的孩子給別人玩,更何況他已經玩了很久,已經不玩了。我的孩子將會得到壹個沒人玩的玩具。我會跟大壹點的孩子說,妳只是玩得好,放在壹邊。現在輪到妳哥哥(姐姐)玩了。妳要等到他不玩了才輪到妳玩。他不聽,我就粘在孩子身邊,保護孩子和這個玩具不被搶走。我不相信這個。壹個成年人還能打五歲的孩子嗎?給他媽媽打電話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