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氣蓬勃的創作年代(1949-1956)”、“在曲折中前進(1957-1963)”、“山雨欲來風滿樓(1963-1966)”、“‘文革’中的音樂現實(1966-1976)”、“改革開放中的陣痛與轉型(1976-1988)”、“回復時期的音樂思潮與創作(1989-1992)”、“當代音樂的再生與騰飛(1992-2000)”等7個階段,忠實記敘了各個階段的不同時代條件和中國音樂家在歌曲、交響音樂、室內樂、民族器樂、歌劇、舞劇、合唱、藝術歌曲、電影音樂等不同體裁和在音樂教育、音樂表演、音樂學研究與思潮批評、音樂出版等不同領域所從事的創造活動及其優秀成果,把其中有重大影響的作曲家和他們的代表性作品、各個專業的表演藝術家、音樂教育家、音樂理論家和重要音樂事件放到當時具體的歷史環境中進行如實的記敘和評價,對其中的歷史經驗和失誤作了初步的梳理和總結,力求公正、客觀、全面地反映出新中國音樂發展的真實面貌。
作者按照音樂藝術的特殊規律及其審美標準,對新中國音樂史上產生的各種體裁和風格的優秀音樂作品,如交響音樂中的《春節序曲》、《瑤族舞曲》、交響詩《黃鶴的故事》、《長征交響曲》、《八壹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鋼琴協奏曲《黃河》;歌劇中的《洪湖赤衛隊》、《江姐》、《原野》,舞劇中的《寶蓮燈》、《魚美人》、《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大合唱中的《長征組歌》、《祖國,我可愛的母親》,民族器樂中的《二泉映月》、《江河水》,電影音樂中的《李雙雙》《舞臺姐妹》《劉三姐》《阿詩瑪》以及在各個階段普遍流行的優秀群眾歌曲,均作了詳略不等的藝術分析和熱情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