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薩朗作為羌族多數歌舞種類的統稱,源於羌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的交融與互補。因此,要說明羌族薩朗的藝術特點,就必須從其內部分類中壹壹道來。整體上說,羌族薩朗粗狂、奔放,卻又不失溫婉與精致,歌舞不分家是其文化根本特性(即使使用數字音樂亦然)。特點如下:
舞蹈明顯保留著原始樂舞粗獷、古樸的風格,大多數是在民俗宗教祭祀活動中進行。舞者既能通過舞蹈取悅祖先神靈,又得以自娛,以打擊樂器伴奏,加深人們對神的崇拜和神秘感。
歌伴舞步。舞蹈動作的表現和歌詞內容沒有直接的聯系,多數舞者用歌來促使舞蹈循環往復的進行。
羌族民間的動律表現為屈伸,向下顫膝,同邊行舞,胯部的開合,雙 *** 叉點踏,左右擰傾。步伐組合是從左至右而行。舞蹈音樂節奏的特點同舞者的情緒表現相吻合,結束句下滑,同壹樂句男領女跟,動作完全重復,節奏的強弱起落結合巧妙協調。
發源地與形式
根據發源地和形式不同,羌族薩朗分為北方言區的薩朗、卡斯達溫、仁木那·聳瓦,以及南方言區的席布搓、莫恩那莎等種類。
功能與社會意義
根據功能與社會意義,羌族薩朗分為喜事薩朗、憂事薩朗。喜事薩朗廣泛用於自娛自樂、節日慶典、文化交流、日常健身等,憂事薩朗則在祭祀、喪葬等場合出現,主要用於娛神娛鬼。喜事薩朗與憂事薩朗的歌曲區別十分明顯,舞蹈動作區別主要在於快慢節奏。
發展變化形態
根據發展變化形態,羌族薩朗又可以分為原生態與規範化兩種。原生態羌族薩朗沿襲古風,自唱自跳歌舞不分家具有壹定內在聯系,是羌民生活中休憩、娛樂、祭祀、禮儀的重要手段;規範化羌族薩朗使用數字音樂伴奏,每首歌固定有經過藝術家整編創作的舞蹈動作組合,歌與舞通常無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