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耳(1912—1935),原名聶守信,字子義(亦作紫藝),原籍雲南玉溪,人民音樂家、革命者,昆明學院最知名的校友。
1912年2月15日(農歷辛亥年12月28日),聶耳出生於雲南省昆明市甬道街72號。1918年就讀於昆明師範附屬小學;1922年,聶耳進入私立求實小學高級部;1925年考取雲南省立第壹聯合中學;1927年秋入雲南省立第壹師範學校學習;1928年在雲南省立第壹師範學校由李國柱介紹加入中國***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入黎錦暉主持的明月歌舞劇社任小提琴手;1932年11月進 *** 華影業公司工作,參加“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並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組(蘇聯之友社);1933年開始為左翼電影、戲劇作曲,在上海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 *** ;1934年4月聶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中國唱片廠前身)主持音樂部工作,同時建立百代國樂隊(又名“森森國樂隊”);1935年初,聶耳創作了著名的《義勇軍進行曲》;1935年7月17日,年僅23歲的聶耳在日本藤澤市遊泳時不幸溺水身亡。
在短短的壹生 *** 創作了近40首歌曲。1927年至1930年:在雲南省立第壹師範學校讀書期間創作了《省師附小校歌》;1932年:《進行曲》(口琴曲),《圓舞曲》,《天倫之愛》(歌舞曲);1933年:《開礦歌》,《饑寒交迫之歌》,《賣報歌》;1934年:《走出攝影場》,《壹個女明星》,《雪飛花》,《翠湖春曉》,《金蛇狂舞》,《昭君和番》,《賣報之聲》,《小野貓》,《打磚歌》,《碼頭工人》,《苦力歌》,《畢業歌》,《大路歌》,《開路先鋒》,《飛花歌》;1935年:《告別南洋》,《春回來了》,《慰勞歌》,《梅娘曲》,《逃亡曲》,《塞外村女》,《打長江》,《采菱歌》,《鐵蹄下的歌女》,《義勇軍進行曲》,《無題(雷)》,《小工人》聶耳簡介,《傷兵歌》,《白雪歌》,《采茶歌》,《茶山情歌》。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義勇軍進行曲》(《中華人民***和國國歌》)。
聶耳是天才的音樂家,又是革命者。日本侵華和國內抗日群眾運動的風雨,在聶耳心中激起澎湃的心潮,音樂與革命從此結合到壹起。他那些鏗鏘有力的音符,都是當時環境下人民的心聲。1932年,上海“壹二八”事變爆發的十天後,即2月7日,在外面隆隆炮聲可聞、難民在街上到處流離奔走哭喊的環境中,聶耳在日記中首次提出“怎樣去做革命的音樂”。《義勇軍進行曲》在銀幕上首次響起時,不幸正逢聶耳去世,但這支歌作為民族革命的號角響徹了中華大地,還享譽全球。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英、美、印等許多國家電臺經常播放此歌。戰爭結束前夕,美國國務院還批準將其列入《盟軍勝利凱旋之歌》中。新中國成立前夕征集國歌時,周恩來就提出用這首歌,並在新政協會上壹致通過。聶耳是壹個天才的音樂家,又是壹個革命者,而且恰恰因為後者,才能出現前者的輝煌。
1954年, *** 雲南省人民 *** 昆明西山重修聶耳墓,請郭沫若題寫墓碑和墓誌銘。郭沫若書“人民音樂家聶耳之墓”碑,墓誌銘為“聶耳同誌,中國革命之號角,人民解放之鼙鼓也。其所譜《義勇軍進行曲》,已被選為代用國歌,聞其聲者,莫不油然而興愛國之思,莊嚴而宏誌士之氣,毅然而同趣於***同之鵠的。聶耳呼,巍巍然,其與國族並壽聶耳簡介,而永垂不朽呼!聶耳同誌,中國 *** 黨員也,壹九壹二年二月十四日生於風光明媚之昆明,壹九三五年七月十七日溺死於日本鵠沼之海濱,享年僅二十有四。不幸而死於敵國,為憾無極。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猶未能明焉!”20世紀80年代初又再次遷建於昆明西山公園山清閣下,墓誌銘上刪去了“不幸而死於敵國,為憾無極。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猶未能明焉!”
聶耳於1927年秋至1930年就讀於雲南省立第壹師範學校。雲南省立第壹師範學校歷史悠久,源遠流長。1903年清 *** 將五華書院更名為雲南高等學堂;1912年由高等學堂更名為雲南省立第壹師範學校;1933年又更名為昆華師範;1950年昆華師範與昆華女師、昆明縣師合並為昆明師範學校;2000年9月,昆明師範學校並入昆明師範高等專科學校;2004年5月,昆明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與昆明大學合並為昆明學院。所以,聶耳是昆明學院的校友,是昆明學院的驕傲。
今天,在搬入新校園之際,讓我們以無限真情緬懷我校最知名的校友——聶耳。同時,我們要學習聶耳刻苦勤奮、積極上進的優秀品質,要學習他忠於祖國、熱愛人民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