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清朝道士、音樂家張孔山簡介,代表作《流水》

清朝道士、音樂家張孔山簡介,代表作《流水》

人物經歷

鹹豐年間,張合修在青城山中皇觀當道士,壹時來青城山求琴者甚眾張孔山的古琴。但張本人卻經常雲遊在外,與灌縣道士楊紫東、《錢氏十操》的作者錢綬詹等人交流琴藝。

光緒初年(1875年),繼曹稚雲之後,張合修在唐彜銘家為清客,協助他把多年搜求的數百首琴譜詳加審訂,選出了壹百四十五首,編為《天聞閣琴譜》,這是明清以來收譜最多的譜集。光緒三十年(1904年),他在武昌開門授琴,培養出很多琴學高手。得其傳者有華陽顧玉成(號少庚)。他的兩個兒子:顧雋(字哲卿,1879年壹1949年),顧犖(字卓群,1881年壹1936年)傳其學,並將其傳譜輯為《百瓶齋琴譜》。顧氏在1912年壹1916年在長沙和彭慶壽等人組織了琴社。

社會活動

1977年8月20日發射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無人星際太空船旅行者2號,以及1977年9月5日發射升空的姊妹船旅行者1號探測器,它們都攜帶著旅行者金唱片,上面刻有90分鐘的聲樂集錦,包含了27首世界名曲,其中就包括了7分37秒的中國古琴曲《流水》,是27首中最長的壹首,也有說法是這27首中唯壹完整的壹首曲子。 這曲《流水》的整理者和傳譜者就是都江堰畔二王廟裏的道士張孔山。

清鹹豐年間,跋涉了千山萬水的道士張孔山在二王廟前停了下來,他俯身摸了摸沈重而疲憊的雙腳,然後擡頭看了看漫天血紅的夕陽,忍不住長嘆壹聲,他走得實在太苦,太累了。應該歇歇腳了,他已經將半生的心血傾註在對中國古典音樂的挖掘和整理上了,壹曲《流水》耗費了他三十多年光陰而至今仍然茫無頭緒。 臨睡前,張孔山將身上惟壹的行囊:壹卷琴譜和壹把古琴輕輕地放在了床頭。這是他壹生的精神之所在,他善待它們,珍愛它們,因為他知道,自從鐘子期和俞伯牙逝後,這個世上再也沒有出現過完整的《流水》曲譜,而手中的這壹把古琴曾被漢賦大家司馬相如親手撫過壹曲《鳳求凰》,千古流芳。他不能不熱愛它們,他甚至已經將自己的生命交給了古琴上的每壹根弦。

張孔山醒來時好像年輕了二十歲,他的腦中壹片空明,在他心中淤積、堵塞、凝滯了幾十年的音樂像流水壹樣自然而然的流淌出來,輕盈的奔走,蜿蜒而下。他迫不及待地披衣起床,點燃油燈,抽出枕下的《流水》曲譜,他壹邊嘴裏哼著曲子,壹邊興奮地用手指敲打著桌沿。此時,院中皓月當空,丹桂飄香,幾聲夏蟬的鳴叫平添了幾分幽意。而傍著玉壘山前行的岷江水波瀾壯闊,浩蕩奔流,陣陣濤聲伴著張孔山的無眠。從壹片迷茫中豁然開朗的張孔山口銜曲譜,懷抱古琴,踉踉蹌蹌地奔到江邊,將那具伴隨他壹生的古琴放在壹張石幾上,攏發整冠,緊衣束帶,盤膝坐於幾前,雙目微閉,連他那幹枯了多年的臉龐,也在壹瞬間朗潤起來,豐盈起來,只見他十指壹撫。“錚——”,壹聲悠揚的琴聲和著岷江的流水聲蔓延開來,月光粼粼的江面上,琴聲壹波壹波的蕩漾開去,張孔山那紛飛的思緒也隨著壹曲《流水》緩緩地流淌。音樂緩緩流動,初始如潺滴瀝,繼爾如幽泉出山,風發水湧,已有汪洋浩瀚不可測度之勢,到了滾拂起段,極騰沸澎湃之觀,具蛟龍怒吼之象,息心靜聽,宛若獨坐危舟過巫峽,目眩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在群山奔赴,萬壑爭流之際;而尾聲則是輕舟已過,壹勢已呈汪洋之境。

主要成就

張孔山原是浙江的壹個道士,幼年從馮彤雲學琴。清鹹豐年間(1851~1861)遊方到四川青城山。後鹹豐至光緒年間主要在四川教琴,其間亦曾出遊湖北壹帶,在成都和漢口等地都傳授了不少弟子,被認為是川派琴家的主要代表。所傳“七十二滾拂”《流水》,氣勢磅礴,為近百年來琴家所推崇。現存明、清各家琴譜《流水》多為7段或8段。而張所傳《流水》為9段,其第6段則全用滾拂,為以前各譜所未見,所謂“七十二滾拂”之名,即由此出。其他各段與諸譜大同小異。據傳此曲為馮彤雲所授。由於第6段的節奏、指法奇異繁難,原來的減字記譜法難於精確記寫,因而張孔山學此段時,全由馮彤雲口傳心授,並無成譜。張孔山及其弟子慮其日久失傳,遂***同擬出新的譜字,刊於《天聞閣琴譜》(1876,成都葉氏刊本),後為流傳最廣的古琴曲譜本。民間尚有張氏所傳古琴譜抄本多種,為張氏各弟子所輯錄,其指法節奏、譜字的記寫,都與《天聞閣琴譜》不同,均未廣泛流傳。此外,張孔山的琴曲傳譜,存見的還有:《高山》、《孔子讀易》、《平沙落雁》、《瀟湘夜雨》、《化蝶》、《醉漁唱晚》、《漁樵問答》等。

人物影響

張孔山自幼學琴於馮彤雲先生,得馮的真傳,加上勤學苦練,他的琴藝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瀟湘夜雨》、《孔子讀易》、《醉漁唱晚》、《鷗鷺忘機》、《普庵咒》等是他最擅長演奏的曲目,而其中以他獨創的“七十二滾拂”《流水》最具代表性。此曲不僅成為後人學習的首選譜本,而且還於1977年做成金唱片隨美國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發射入茫茫太空,在那裏去尋找宇宙“知音”。在他教過的俗家弟子中,有兩位是得其真傳者,壹個是葉介福,另壹位是顧玉成。葉介福後來將琴藝傳授給女兒葉婉貞,葉婉貞又傳給得意門生廖文甫,廖又傳給了外孫喻紹澤,喻紹澤先生在總結前人彈琴經驗的基礎上將川派古琴藝術不斷發揚光大,使它在中國國內乃至國外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四川音樂學院任教的琴家曾成偉副教授是喻紹澤先生的外孫,張孔山的第六代傳人。顧玉成(號少庚,別署百瓶老人,著有百瓶齋琴譜)則將琴藝傳給其子近現代古琴藝術家顧哲卿、顧卓群,顧哲卿又傳其子中國現代古琴藝術大師顧梅羹(著有琴學備要、存見古琴指法譜字輯覽(合著、主筆)、存見古琴曲譜輯覽(合著、主筆)等)。顧梅羹又傳其女顧淡如、其子中國當代著名古琴藝術家顧澤長。龔壹、林友仁、丁承運、丁紀園、朱默涵等當代著名古琴藝術家都先後師從顧梅羹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