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材分析:
音樂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形式和載體,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對音樂的感知、表達和創作是人的基本素質和能力的體現。
《紅色蜻蜓》是日本著名的兒童歌曲,由作曲家山田農耕(1886-1965)作曲,根據日本詩人馮路(1889-1964)回憶童年場景的三首詩改編而成。歌曲三四拍,共八小節,短小精悍。旋律自然流暢,感情真摯,意境奇幻。1924的歌曲問世後,不僅在日本廣為傳唱,還被改編成管弦樂等形式,流傳到其他國家,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
這首歌分為兩個樂句,第壹個樂句在旋律中上行,第二個樂句作為回聲下行。歌曲中的力度標記很多,變化微妙而頻繁,但基本上都與旋律的起伏緊密結合。第二個聲音的嗡嗡聲,烘托出壹種寧靜而深遠的氣氛。
2.教學目標: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目標在教育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從事教育活動的指南。根據教材特點和小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點,我將本課程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知識目標:我能用親切優美的嗓音,充滿自信和表現力地演唱歌曲《紅色蜻蜓》,表達我對童年生活的向往。
技能目標:學生能用心聽歌,願意用自己喜歡的表現形式來表達音樂,知道退色和呼吸的跡象,初步感受合唱的效果,學會演唱兩部合唱歌曲《紅色蜻蜓》的第三段。
情感目標:感受歌曲的深情,喚起心中美好的回憶,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情懷。
3、教學重點:
感受音樂的意境,用親切優美的聲音深情演唱歌曲,培養良好的聽歌習慣,感受童年帶來的美好回憶。
4、教學難點:
學唱兩首合唱歌曲《紅色蜻蜓》的第三段。
二、教學方法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不是強制性的,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不是為了教而教,而是幫助學生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我營造愉快和諧的情感氛圍,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作用,以“美”為突破口,以實踐為中心,以技能為手段,以能力為重點,運用創設情境法、聽唱、比較感受等手段,讓學生在大量的音樂活動中學會學習,不斷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第三,學法律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在學法指導上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主要通過“看”、“聽”、“唱”等環節,讓學生自主探索,感知歌曲意境,把握歌曲內容。
四、教學過程:
壹,情境創設
同學們,歡迎來到今天的音樂課。在這堂音樂課上,我給妳帶來了壹首優美的曲子。放《森林狂想曲》的片段。老師的問題:妳聽到了什麽?想到什麽?學生回答後,通過老師詩意的語言將學生帶入童年美好的意境,牢牢抓住了學生的興趣。
二,歌曲教學
過渡:童年生活是快樂的,難忘的。聽著!晚風中有美妙的旋律-
1,我第壹次聽紅色蜻蜓的伴奏。老師的問題:它描述了什麽?妳感覺如何?
2,老師鋼琴伴奏學生有感情的讀歌詞。
3.聽老師的模特唱歌
4.學習唱歌
(1)和秦壹起唱第壹段,知道呼吸的痕跡。
(2)與秦再唱壹遍第壹段,認褪色的標誌。
(3)自學第二、三段。
老師:我給妳半分鐘時間。請練習唱第二段。
老師:妳能壹次唱出第三段的歌詞嗎?
(註:第三段歌詞與第壹段不同)
(4)壹起唱整首歌
三、快唱的對比體驗
老師:因為這首歌流傳很廣,所以現在有很多版本。以這樣的速度來唱版本,給妳什麽不壹樣的感覺?設計意圖:速度和情緒的變化可以表現出不同的情境,這就好比學生在欣賞同壹首樂曲時,會因個人喜好和體驗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聯想和感受。音樂不可能千篇壹律,歌曲不同情境的表現要證明音樂的多樣性。
第四,兩聲部合唱
欣賞用日語演唱的副歌《紅色蜻蜓》,比較副歌和合唱——副歌比合唱更豐富、更飽滿、更多樣。然後哼了兩部分跟陸和秦。最後把學生分成兩組,唱不同的聲音,體驗合唱效果。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合唱學習,體驗二聲部合唱歌曲的和聲效果,學習合唱知識,練習二聲部合唱技能。
五、表演歌曲:為每壹段設計不同的演唱形式(比如合唱+主唱+副歌)
在整堂課中,我註重了個性與整體的結合,體現在部分音樂專業學生的自信表現和團體的配合演唱;體現在小組的詢問和整體的共鳴上。這節課最重要的壹點就是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比較,去體驗,去尋找解決方案。提高學生學習的正確性、簡潔性、靈活性、自主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