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的全稱是Equalizer,EQ是Equalizer的前兩個字母,中文名字叫做“均衡器”。
比較常見的均衡器是這樣的:
可以看到這種均衡器是把頻率分為若幹個頻帶,妳動其中壹個頻帶的推子,就改變了這個頻帶的音量。
好了具體說說:
首先,如果在聽音樂上沒有什麽特殊的喜好(比如喜歡低音很重),最好是不開均衡器,因為音樂作品在混音階段已經由混音師做了最合適的、專業的均衡調節,這種均衡調節是適合絕大部分民用設備的,同時也是適合當前的音樂作品風格的,比如壹首搖滾風格的音樂,混音師已經針對搖滾風格進行了均衡調節,所以沒必要再打開播放器預設的搖滾風格的均衡,何況這種預設往往是不靠譜的。
其次,如果在聽音樂方面有壹些特殊喜好,但是不知道均衡器的每個頻段代表什麽,那以比較好理解的方式介紹下,用比較常見的10段均衡來說:
32Hz ?——這個頻段需要播放器材有比較好的低頻下潛能力,如果沒有,當然就不容易聽見,這個頻段主要影響底鼓的延續音(sustain),就是踩下底鼓之後嗡嗡的聲音,增強這個頻段可以讓音樂渾厚。
64Hz ?——這個頻段是底鼓所在的主要頻段,如果單純把這個頻點增強10dB,最明顯的感受就是底鼓聲變得很大,甚至破了,所以增強這個頻段有助於音樂更厚實(這每個形容詞可不是隨便說的,是為了讓妳體會到那種主觀感受)
125Hz ——這就主要是貝斯的頻段了,貝斯常用的音高位置的音色主要在這壹頻段,當然不是說這壹頻段只有貝斯,增強這壹頻段音樂會更紮實。
基本上,如果增強了上述三個頻段,妳想要重低音的話就有了,這裏說壹下遮蔽效應,簡單說就是比如妳把125Hz調的很大,那麽靠近125Hz的、dB數小的頻率就會被遮蔽,聽不到了。
250Hz ——我個人壹直不是很喜歡這個頻段太多,無論是混音還是聽歌時,因為我覺得這個頻段多了聲音會很臟,少了聲音會很幹凈,硬實,但它同時也是人聲、弦樂、手鼓等等音色的主要***鳴點的所在頻段。可以想象在水下的那種轟隆隆的感覺,是這壹頻段帶給我的主要感受。
500Hz ——和250Hz的感受相似,這壹頻段的增強會使壹些鋪底的合成器pad音色凸顯出來,會使更多的男聲凸顯出來,這壹頻段多了還是會渾濁,稍微增加壹些會使音樂有更多溫暖、親近的感覺。
1000Hz——這個頻段可以算作壹個分水嶺,大部分樂器的基頻都在200—1000Hz,所以調節1000以下的頻段會更多的影響音色(不是影響音量),增強這壹頻段會使音色更明亮。
2000Hz——增強人聲的可懂性,說白了聽得更清楚,包括吉他貝斯的琴弦摩擦的聲音,電吉他的尖刺感,兩元店大喇叭裏的廣告,都可以讓妳更多的體會這壹頻段的特點,所以增強這壹頻段讓音樂更清晰。
4000Hz——我個人理解這壹頻段是很多音色的鑲邊,就像是相框的邊框,衣服或者窗簾的下擺,很多時候這壹頻段可以讓聲音更完整,更具細節,更多現場感,但是過多的提升也會讓人覺得刺耳,聽覺疲勞。5000Hz以上是幾乎所有樂器的諧波成分,也是人耳最敏感的頻段,比如把5000Hz提升6dB,有時會讓人覺得整個音量被開大了壹倍,如果過多的衰減則會讓音樂聽起來很遠。
8000Hz——這個頻段比較明顯的是各種鑔聲、弦樂摩擦琴弦的聲音、還有就是齒音,比如提升該頻段會放大歌手四、是、次、字壹類的發音。壹般很少會大幅提升這壹頻段。
16000Hz——好吧,有人可能年紀輕輕卻聽不到這個頻段,事實上這壹頻段確實很難分辨,如果把壹首歌的16000Hz提升10dB,我壹般會去聽各種鑔,鑔會顯得更亮更大聲了,反之,鑔聲會顯得小了、暗了。如果不仔細聽,會感覺音樂沒什麽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