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唐詩中300首幼兒教育古詩賞析

唐詩中300首幼兒教育古詩賞析

#嬰兒#引言唐詩是中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壹朵精美的藝術瑰寶。唐詩的輝煌成就引起了後人的學習興趣和研究熱潮。以下是考內特分享的唐詩三百首幼兒教育古詩詞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1.唐詩中300首幼兒教育詩賞析

柴璐

王維[唐朝]

寂靜的山谷裏看不到人,只聽到說話的聲音。

夕陽的影子照進了森林深處,苔蘚上的景色令人愉悅。

翻譯

寂靜的山谷裏沒有人,只聽見人們的說話聲。

夕陽的余暉映進森林深處,照在黑暗中的青苔上。

做出贊賞的評論

第壹句“空山上似乎沒有人”,首先是正面描述空山。王維特別喜歡用“空山”這個詞,但在不同的詩裏,它所表達的境界是不壹樣的。“雨後空山,立秋夕”(《山居秋夜》),著重表現雨後的秋山;“人閑時桂花落,夜靜春山空”(《觀鳥溪》),重在表達春山夜晚的寧靜與美好;空山上似乎沒有人,另壹方面,側重於山的空靈與寧靜。因為沒有痕跡,這座不是真空的山在詩人的感覺中顯得空蕩而空曠,就像遠古的土地壹樣。“不見人”體現了“空山”的意思。

如果只看第壹句,讀者可能會覺得很普通,但在“空山上似乎沒有人”後面跟著“然而我覺得我聽到了壹個聲音”,就出乎意料了。“但聞”這個詞挺有意思的。壹般情況下,寂靜的空山雖然“不見人”,但並不寂靜。鳥兒的鳴叫,昆蟲的鳴叫,風的沙沙聲,水的潺潺聲交織在壹起,天籟之音其實很豐富多彩。然而此刻,這壹切都是寂靜的,只是偶爾有聲音,卻沒有人影(因為山深林密)。這個“人聲響”似乎打破了“寂靜”。其實是局部的、暫時的“響”,反映的是整體的、長期的空虛。越是空曠的山谷,越是空曠;空山越多人聊,越寂寞。人聲響起後,空山又回到了寂靜的境界;而且因為剛才人們的聲音響起,此時的空虛感更加突出。

上圖三四句描述空山再描述深林,從聲音到顏色,深林已經是漆黑壹片,林中樹下的青苔凸顯出深林缺少陽光。寂靜和黑暗,雖然分別與聽覺和視覺相關,但在人們的壹般印象中,往往屬於同壹範疇,所以安靜和靜謐往往是聯系在壹起的。按照《自然》的說法,寫森林深處的黑暗時,應該著重描寫它看不見太陽,但這兩句話是專門寫射進森林深處,映在青苔上的。當讀者突然看到它的時候,會覺得這斜斜的光芒給黑暗的森林深處帶來了壹縷光明,給林中的青苔帶來了壹點溫暖,或者給整個森林深處帶來了壹點生意。但如果仔細欣賞,會覺得無論是從作者的主觀意圖還是作品的客觀效果來看,都剛好相反。盲目的黑暗有時會讓人意識不到它的黑暗,但當壹抹余輝射進黑暗的森林深處,斑駁的樹影映在樹下的苔蘚上,那壹小片光影與無邊的黑暗形成的鮮明對比,讓森林深處的黑暗更加突出。尤其是這種“回光返照”,不僅無力,而且短暫。壹抹余暉在壹瞬間消失後,隨之而來的是漫長的黑暗。如果我們說壹兩句空寂無聲有聲音對比;然後三四句是以光明對抗黑暗。全詩就像在大部分冷色的畫面上加了壹點暖色,讓冷色的印象更加突出。

靜態美和壯麗美是自然界各種形式的美中的兩種類型,其中沒有優雅和輕盈之分。但清靜近乎空靈,隱逸略顯清冷,顯示了作者審美趣味獨特的壹面。同樣關於“空山”的寫作,也側重於對寧靜美的表達。《山居秋夜》色彩鮮明,寧靜的基調中漂浮著壹種平和寧靜的氣息,蘊含著活潑的生命力;《鳥歌鑒》雖然描寫了春山的寧靜,但整體意境並不冷清空靈。素月的清輝,桂花的芬芳,山鳥的歌唱,都有春天的氣息和夜晚的寧靜。而《柴璐》有壹種冷峻而空洞的色彩,雖然並不那麽孤獨。

王維是詩人、畫家和音樂家。這首詩體現了詩、畫、音樂的結合。寂靜無聲,暗沈黑暗,壹般人很容易感知;但是有聲音的寂靜和有光的黑暗卻較少被註意到。正是由於詩人獨特的畫家和音樂家對色彩和聲音的敏感,他把握住了空山人的聲音響起,深林重見光明的那壹瞬間所表現出來的獨特的寧靜境界。但這種敏感與他對自然的細致觀察和對寂靜的專註是分不開的。

2.唐詩中300首幼兒教育古詩賞析

江雪

柳宗元[唐朝]

那些山中沒有鳥兒飛過,那些小路中也看不到人的蹤跡。

河上的壹只小船,壹個漁夫穿著他的網蟲蛾;獨自垂釣,不怕冰雪襲擊。

翻譯

所有的山上,鳥都不見了,所有的路上,都沒有人的痕跡。

在河上壹艘孤零零的船上,壹個戴著竹帽的老人獨自在覆蓋著大雪的冰冷的河上釣魚。

做出贊賞的評論

柳宗元寫的山水詩有壹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客觀境界相對幽靜,而詩人的主觀心境相對孤獨,有時甚至過於孤獨,過於冷清,沒有壹點人間煙火氣。這首《江雪》就是這樣。詩人只用了20個字就描繪了壹幅寧靜而寒冷的畫面:在白雪皚皚的江面上,壹只小船和壹個老漁夫在冰冷的江面上獨自垂釣。

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的東西:世界是如此純凈而寂靜,壹塵不染而又寂靜無聲;漁夫的人生是那麽的崇高,他的性格是那麽的孤傲。其實這是柳宗元因為痛恨當時唐朝的沒落社會而創造的壹種想象中的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裏的人物,恐怕還是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人想詳細描述的東西很簡單,但它只是壹只小船,壹個戴著蓑衣和李帽的老漁夫,在白雪皚皚的江面上釣魚,僅此而已。但詩人為了突出主要描寫對象,不惜用壹半的篇幅來描寫其背景,並把背景做得盡可能廣闊,幾乎到了無限的程度。背景越廣,主要描寫對象越突出。

首先,詩人用“錢山”和“萬景”這兩個詞,襯托出下面兩幅“獨劃船”和“獨釣魚”的畫面。沒有“千”和“萬”這兩個字,後面的“孤獨”、“獨立”這兩個字就顯得平淡無奇,毫無感染力。其次,山上飛的鳥,路上走的人,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也是最壹般的形象。但詩人把它們放在“錢山”“萬景”之下,加了壹個“絕”“滅”字,壹下子把最普通、最概括的動態變成了極端的寂靜、絕對的寂靜,形成了不尋常的景象。所以下面兩句話以前是靜態描述。因為放在這種絕對安靜無聲的背景下,所以精致,活潑,熱鬧。也可以說,前兩句本來就是陪襯的眼光。按照壹般的理解,只需要勾勒出輪廓就可以了,不需要下大力氣去雕琢。然而,詩人就是不這麽處理。這就像拍電影,背景的每壹個角落都用多少次特寫解釋清楚,反映清楚。寫的越具體越詳細,就越誇張。後兩句,本來是詩人有意描寫的對象,結果變成了遠距離鏡頭,縮小了許多倍,給讀者壹種空靈的感覺,看得見,摸不著。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渴望展現給讀者的崇高而超然的思想感情。至於這種遙遠感的形成,主要是作者在全詩末尾加了壹個“雪”字,與“江”字連在壹起的效果。

“雪”字覆蓋了全詩。“千山”“萬景”都是雪,讓“鳥飛走了”“人消失了”。連遮陽篷和漁夫帽都被雪覆蓋了。但作者並沒有明確將這些場景與“雪”聯系起來。相反,在這幅畫裏,只有姜,只有蔣欣。江當然不會儲存雪,不會被雪覆蓋,即使掉進河裏,也會立刻變成水。而作者只是用了“寒江雪”壹詞,將兩個關系最遠的意象連接起來,給人壹種模糊、遙遠、狹窄的感覺,形成了壹個遠距離的鏡頭。這使得詩中描寫的主要對象更加集中、靈巧、突出。因為連河面似乎都積滿了雪,連沒有雪的地方也積滿了雪,完全描述了大雪密密麻麻、厚厚的情況,完全烘托了水天壹色的氛圍。至於上面用了壹個“冷”字,當然是指出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是安靜地書寫漁夫的精神世界。試想,在如此寒冷寂靜的環境中,老漁翁不畏嚴寒,不畏風雪,忘記了壹切,全身心投入到捕魚中。他的身體雖然孤獨,但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令人肅然起敬。

這種被照亮和美化的漁父形象,其實是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可見“寒江雪”二字是“點睛之筆”,它將全詩的前後兩部分有機地聯系在壹起,不僅形成了壹個簡潔概括的畫面,也塑造了完整突出的漁父形象。用具體細致的方法描繪背景,用遠距離的畫面描繪主體形象;精細的和極度誇張的概括在壹首詩中錯綜統壹,這是這首山水詩的獨特藝術特色。

3.唐詩中300首幼兒教育古詩賞析

紅墻

杜牧[唐朝]

壹把殘破的鐵戟沈入沙底,不翼而飛,磨洗之後才發現這是赤壁之戰的殘跡。

如果東風不給周瑜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勝利,二喬被關在銅雀臺。

翻譯

在赤壁的泥沙中,有壹把斷戟,還沒有完全生銹。磨洗後發現是當年赤壁之戰遺留下來的。

要不是周瑜方便借東風,恐怕曹操會贏,二喬會被關進銅雀臺。

做出贊賞的評論

詩的開頭用壹個古風來哀嘆前朝的人、事、物。

“鐵不賣,洗之則認。”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破碎的戰戟沈在了沙子裏,沒有被侵蝕。磨好後,他認出這是前朝的遺物。在這裏,這兩個描述看似平淡實則參差不齊。斷戟埋在沙裏,指出這裏的歷史情況。戰戟的碎沙沒有被侵蝕,暗示著時間流逝,事物改變的感覺。正是因為發現了這把埋藏在河底600多年的銹跡斑斑的“破戟”,詩人思緒萬千,只好把它磨出來辨認,發現原來是赤壁之戰遺留下來的兵器。這樣前朝的遺跡進壹步激起了作者的想象思維,為後面的表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東風不與周郎,銅雀春鎖二喬。”這最後兩句耳熟能詳的話,意思是當年如果不是東風幫了周瑜,銅雀臺會把二喬深深鎖在東吳。這涉及到赤壁之戰的日歷。這壹點詩人是相當清楚的,因為杜牧本人有能力通過國家幫助世界,熟悉政治和軍事,對歷史和時事非常熟悉。眾所周知,赤壁之戰和吳勝都是被曹操打敗的,但這裏作者做了壹個逆向思維的大膽假設,提出了壹個與史實相悖的假設。如果東風沒有幫助周瑜會怎麽樣?詩人沒有坦率地談到戰爭的結束。而是說“銅雀臺春鎖二喬”,銅雀臺是曹操奢華逍遙的地方,存放著嬪妃和歌女。這裏的銅雀臺讓人想起曹操浪漫的壹面,據說“春意深”更是加深了這份浪漫的韻味。最後用“鎖”字進壹步突出他金屋藏嬌的意思。寫了這麽多硝煙彌漫的戰爭勝敗,真的很讓人佩服。

4.唐詩中300首幼兒教育古詩賞析

黑尾排

劉禹錫[唐朝]

朱雀橋邊有些雜草開花,武夷巷口只有夕陽。

王導和謝安屋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翻譯

朱雀橋邊荒無人煙的野草在盛開,夕陽掛在五壹巷門口的斷壁殘垣中。

王導謝安屋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做出贊賞的評論

《武夷巷》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寫的壹首著名的詩,表達了他藏而不露的感情。是金陵五絕之壹。詩人從未到過金陵,壹直向往著這座六朝古都。碰巧壹個朋友給他看了他寫的五首描寫金陵古跡的詩,他就利用這個機會寫了五首。武夷巷曾經是六朝貴族居住最繁華的地方。現在著名的朱雀橋已經雜草叢生,五壹巷也沒有車馬進出。只有夕陽斜照在過去的深墻上。

第壹句是“朱雀橋旁野草花”,橫跨南京秦淮河,是從市中心到五壹巷的必經之路。大橋和河南岸的五壹巷不僅地理位置相鄰,歷史上也有關聯。東晉時,五邑鄉是高門土家族的聚居區,這裏居住著開國元勛王導和指揮淝水之戰的謝安。古橋上裝飾著兩只青銅雀的厚重建築,是謝安建造的。從字面上看,朱雀橋甚至在五壹巷對面。利用朱雀橋來勾畫五壹巷的環境,既符合地理現實,又能營造出對仗的美感,喚起相關的歷史聯想。是“壹石三鳥”的選擇。句子中引人註目的是橋邊雜草叢生的野花。草長花開,表示春天到了。把“野”字壓在“草花”前面,給景色增添了壹份落寞的氣氛。此外,這些雜草和野花生長在壹向繁忙的朱雀橋旁,讓我們想到其中可能蘊含著深刻的含義。

記得作者曾在《千家萬戶成了野草》(《臺城》)壹詩中用“野草”作為衰落的象征。現在,在這首詩裏,用這種方式突出“野草和鮮花”,說明曾經繁華的朱雀橋,今天已經變得荒涼而淒涼了!

第二句“武夷巷入口處的夕陽”,說明武夷巷不僅是以破敗荒涼的古橋為背景,而且是在夕陽的余暉中呈現的。句中的“斜”字,對應前壹句中的“花”字,作為動詞,都是寫場景的動態。“夕陽”,西邊的夕陽,再點“斜”字,突出夕陽的淒涼景象。本來全盛時期的五壹巷應該是衣錦還鄉。而現在,作者用壹抹斜射的光線,讓五壹巷完全籠罩在壹種孤獨淒涼的氛圍中。

經過環境的對比和氣氛的渲染,似乎是時候用正面的方式來描述五壹巷的變化,表達作者的感受了。但作者並沒有用太淺薄的寫法,如《誰住在武夷巷,回首使人憶》(孫《武夷巷賦》)、《無處尋府,落花啼鳥醴陵春》(佚名)等;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寫,繼續寫出了壹句膾炙人口的話:“舊日王謝堂死,飛入尋常百姓家。”沒想到,他突然把筆觸轉向了在武夷巷上空築巢的飛燕,讓人辨認出燕子在飛向哪裏。現在,普通人都住在五壹巷。

為了使讀者清楚地理解詩人的意圖,作者特別指出,這些飛入尋常百姓家築巢的燕子,是曾經生活在王導、謝安高堂屋檐上的老燕子。“舊時代”這個詞讓燕子有了歷史見證者的身份。“平凡”這個詞特別強調今天的人和過去是多麽的不同。由此,我們可以清晰地聽到作者對這種變化的無限感慨。閆飛形象的設計看似輕而易舉,實際上體現了作者的藝術獨創性和豐富的想象力。金富賢《嚴復序》說:“相傳嚴今年巢在此,明年還。它會死,剪爪子就知道了。後果是深遠的。”當然,在生活中,即使是壽命非常長的燕子,也不可能是400年前“在王謝堂面前”的老燕子。但作者抓住了燕子作為候鳥棲息於老巢的特點,足以引起讀者的想象,暗示了武夷巷昔日的繁華,起到了今昔對比的突出作用。《武夷巷》重點講述了武夷巷在藝術表現上的現狀。只是它過去的壹個微妙的暗示。詩人的感情是藏而不露的,蘊含在景物的描寫中。所以,它的景色雖然平凡,語言樸實,卻有壹種含蓄的美,讓人讀來回味無窮。

詩人對這首詩興衰的深情。朱雀橋和五壹巷依舊,只是雜草叢生,夕陽斜照。荒涼的景象暗示了詩人對繁榮和衰落的敏感體驗。最後兩句用燕子窩來表達作者對世事滄桑、跌宕起伏的慨嘆,用筆特別曲折。這首詩是劉禹錫著名史詩《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

5.唐詩中300首幼兒教育古詩賞析

給王倫的禮物

李白[唐朝]

李白坐在船上剛要離開,忽然聽到岸邊傳來送別的歌聲。

即使桃花潭很深,也沒有王倫送走我的愛那麽深。

翻譯

李白正要乘船離開,這時他聽到岸上唱歌的聲音。

就算桃花潭深達千尺,也比不上王倫對我的好。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詩是李白遊覽涇縣(今安徽南部)桃花潭時寫給當地友人王倫的送別詩。這首詩的前兩句描寫了王倫在行船時為白送行的情景,簡單而自然地表達了王倫對李白淳樸真摯的感情。後兩句先以“深千尺”贊美桃花潭的深邃,再以“不及”二字,用襯托的方法,將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的千尺潭,生動地表達了王倫對李白真摯深厚的情誼。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想象豐富奇特。雖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卻是李白詩歌中流傳最廣的名篇之壹。

詩中的兩句描寫了告別的場景。“李白將乘船而去”是指詩人將乘船離開桃花潭。那種語言不加思索的流暢流出,表現出壹種來了就沖動,結束了就回歸的瀟灑風度。“忽聞岸上歌聲”“忽聞”這幾個字說明王倫的到來確實出乎意料。人沒到就聽到了。從那熱烈爽朗的歌聲裏,李白料到王倫壹定是來送行的。這種告別,說明李白和王倫都是不拘小節、快樂自由的人。

“桃花潭深千尺,不及王倫”,詩的後半句抒情。第三句從遠處連起來,進壹步說明船放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述了水池的特點,也預示了結論。

《桃花潭》是如此的深邃,它觸動了人們的感情,難忘王倫的深情和深情自然是聯系在壹起的。句末更是爆出“不如王倫的”,通過對比事物,生動地表達了真摯純粹的親情。潭水“深達千尺”,那麽王倫與李白的友誼到底有多深?有意思。沈清·德謙非常欣賞這句話。他說:“如果把王倫的愛情比作潭水千尺,那就是共同語言。精彩的壹幕只是在壹個過渡。”顯然,妙處在於“不到”二字,妙處在於用比喻的手法代替比喻,把無形的友誼變成生動的形象,空靈而回味,自然而真實。

中國詩歌的傳統觀點是含蓄的。宋代詩論家嚴羽提出寫詩四忌:“語要直,意要淺。忌露於脈,味短。”阿清詩人石步華也說過,詩歌“不應直貴”。但李白《贈王倫》的表現特征是:率真、直接、含蓄。其“語直”,其“脈露”,但“意”不淺,味更濃。古人寫詩,壹般都避免用名字稱呼,認為沒有味道。但《致王倫》是以詩人呼喚自己的名字開始,以呼喚對方的名字結束。反而是老實善良灑脫,很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