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20年的閱讀經驗,推薦以下當代文學作品(附個人分析):
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紐約》是20世紀90年代著名的中篇小說,描寫了和郭燕在紐約艱難的創業經歷,穿插了王、郭和他們的女兒玲玲在處理外來文化問題上的矛盾沖突。
“如果妳愛她,就送她去紐約,因為那裏是天堂;如果妳討厭她,就送她去紐約,因為那是地獄”,這句話被很多人牢牢記住。很遺憾玲玲被綁架殺害了。每次讀到這裏,我都覺得很難過:錢真的那麽重要嗎?
戴厚英作品《人,人》《反思文學》,人為的“奮鬥”給我們帶來了什麽?請閱讀書中的分析。
該書以孫嶽和孫母女的悲劇為主線,描繪了壹大批知識分子在大災難後的反思,特別是趙振環的悔恨、許恒忠的懦弱和何鏡夫的掙紮。
每章換壹個敘述角度,讓人物的內心世界更加立體,這是壹個創新。
李玲的“百年輝煌”三部曲(《傾城》、《少年皇帝》、《夜鼓晨鐘——少年康熙》),這些歷史小說講的是從崇禎末年到康熙被俘拜的歷史時期。
李淩的作品,包括金戈與宮闈之戰、朝政之議、民間暗流,都是帝王將相、嬪妃大臣、純儒對立的生動刻畫。我很喜歡這位女作家的歷史小說(比萊文和二月河的作品以及當今的網絡穿越文學都要喜歡)。
另外,近年來,李淩還創作了壹部關於北元的歷史小說《北國美人》,也很不錯。書的內容是描述元朝被明朝滅亡後,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後裔在漠北繼續統治的百年歷史,重點是“民變”(1400-1450)前後的歷史。
該書以塞繆爾和高弘·瓦姨的視角,反映了充滿吞並和權謀的史實,同時通過塞繆爾這個“黃金家族”的公主的思考,充分表達了作者對反非正義戰爭的思考。書中有很多關於蒙古族風俗、節日、日常生活的描寫,很有特色。
葉廣芩的《采桑籽》這部以民國為背景的歷史小說,以王宓最小的公主金順明為視角,寫下了壹首八旗子弟的悲歌。看完這本書,可以對八旗子弟有更辯證的認識。我們在理解他們半新不舊的思想,靠空口袋過日子的同時,也要看到,他們中的壹些人,在民族氣節問題面前,對國家命運深感憂慮,表現出凜然正氣。
也許我們應該知道,葉廣芩的真名是耶納拉,她的小說既有她童年經歷的影子,也有對種族問題的深刻思考。
黎平的《當夕陽消失》是“反思文學”的作品之壹。“追求真善美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全部內容。追求真理是科學;對美的追求是藝術;追求善的是宗教!”。這些話壹石激起千層浪。
作品通過兩位將軍後輩的子女南山和李的愛情糾葛,深入探討了宗教的博大,對文明與野蠻的分析也成為作品出版後公眾爭論的焦點之壹。
也許“大災難”對李來說意味著在風暴中走向成熟,但對南山來說卻意味著被無情地打擊和摧毀。最終,南山信主,拒絕與李結合,給讀者平添了幾分惆悵。
周大新的小說《第二十幕》以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的壹隅——河南南陽的壹個商氏家族的商業變遷為背景。
中國文化的壹個特點就是官本位,所以胡雪巖式的成功範例被人津津樂道,但是商家鄙視當官,祖訓從來不當官。不就是魏晉時代的體現嗎?
作者以這部作品思考中國民族工商業在近代歷史上經歷艱難曲折的原因。主角在歷史舞臺上只能扮演配角——這是民族工商業的悲哀。
葉的《秦淮夜宿》系列和王旭峰的《西湖十景》系列文化小說(已寫八篇),被譽為“新歷史文化小說”。
以上作品所描述的故事,壹般都發生在民國時期。原來秦淮河和西湖的民間傳說和野史可以這麽動人。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知識分子對文化的堅守和守望,流行的語言反映了當代小說“雅俗共賞”的嘗試。
的《蹉跎歲月》和《孽債》,梁的《今夜暴風雪》和《雪城》是知青文學的代表作。
個人認為葉、梁的貢獻在於:作品著力刻畫知青的思想意識與自身經濟地位的矛盾,刻畫他們與新思潮的震撼困境和沖突,對知青所受的不公表示深切同情,因為知青也是人,對痛苦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
最近幾年,葉欣也創作了《孽債2》,我覺得是時候買壹本看看了。
張喜安的《被愛情遺忘的角落》是繼魯迅《傷逝》之後又壹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分析女性解放的短篇小說。
三十年前,母親斷然選擇自由婚姻,抵制“把女兒當東西賣”的做法;但30年後,當“大災難”剛剛結束,她又回到了母親走過的老路,於是女兒沈黃梅用30年前的例子反駁了她。“到底是怎麽回事?天變了嗎?”作者通過這個悲劇,把村姑妹妹和小豹子的悲劇聯系起來,深刻地揭示了婦女解放必須建立在獨立經濟基礎上的永恒真理。
張潔的《翡翠》是“反思文學”中極具深度的中篇小說。女主角曾使她才華橫溢卻愛上了平庸的男主角佐為。在這場災難中,佐為劃清了保護自己的界限,拋棄了她,並娶了另壹個女人魯北和。災難發生後,魯北和找到曾靈兒幫助丈夫解決科研問題,不料她同意了。文末,玲兒在海邊旅遊時救起壹對落水的新婚夫婦,她更加堅信“愛情”的偉大。
80年代學生讀書的時候,很疑惑為什麽壹個女人執意要幫壹個無能懦弱的男人解決科研難題,結果是無法挽回愛情。後來,當我成為妻子和母親,我開始明白了。或許這就是“愛”的偉大之處,“愛”不需要太多華麗的理由。
馬瑞芳的《天眼》是壹部反映學術腐敗及其危害的小說。知識分子的內耗壹直被認為是壹種遊戲,花樣層出不窮,但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到底有多復雜?
作品受日本現代作家夏目·宗崎的《我是壹只貓》影響,以女主角南七的波斯貓“眼睛”為視角,展現了壹幅大學校園裏醫生、導師及其親友的畫面。他在鞭撻學術腐敗的同時,刻畫了林東立、張鶴年南盛村等壹批正直的學者和南鷹、蘇倩茹等壹批冷漠的草根知識分子,表達了“黃葉當金”的個人觀點。
接觸的作品創作於90年代初,當時學術腐敗遠沒有今天這麽普遍,但作者以敏銳的眼光對其進行了分析,這是非常難得的。
劉思芬的《白門柳》是壹部反映明清之際反君主專制誕生的長篇歷史小說。去掉歷史小說《帝王將相》,書中的主角都是復社,比如黃宗羲、毛筆江、錢和《秦淮八花》。知識分子的進步和弱點在書中充分展現。在血與火的洗禮中,這些人的思想都經歷過。
楊的《漢武帝傳》、範樹之的《萬歷崇禎傳》都是非常嚴謹的歷史人物傳記。我們從各個方向評價以上帝王的治國方略,並分析其成敗。
我對歷史傳記的要求壹直很高,但面對這些傳記,我只能用“全身”來形容自己看完之後的感受。而且書中很多史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很難搜集到的,具有很高的歷史參考價值。
何建明的《眼淚是金子》是壹部反映貧困大學生生活狀況的長篇報告文學。貧困大學生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他們是如何自救的?他們的內心需要怎樣的安慰?看完這本書可以得到詳細的答案。
筆者花了壹年多的時間,走訪了全國各地的大學,采訪了無數在校的貧困生和老師。所有的例子都很有說服力。
這篇報告文學的優秀之處不僅僅在於揭傷疤,更在於反思。正如作品中差生寫的新詩《請為我留壹片向陽的山坡》,以及作者多次接受采訪不忍發問,問題是多方面的。但我們認為,貧困大學生是壹個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社會群體,他們應該受到尊重。
當然,我看過的當代作品遠不止這些,但我有壹個特點:我更喜歡看傳統的關於家庭、歷史、文化的小說,我習慣於現實主義或者浪漫主義。我基本不看先鋒文學和網絡小說。
我知道我在百度回答過類似的問題。樓主有興趣的話,不妨看看我之前的推薦,看看下面推薦的作品我喜歡看哪壹部:
/question/92764933.html
整個晚上我都在“打字”所有的答案。如果樓主還需要了解以上作品,只要能在網上回答,我都會盡力為妳解決,因為總有我讀過的現當代文學作品,即使不是1800,3500。寫我的想法不難,但我不想做職業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