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榮1935從蒲縣高級中學畢業後,考入臨汾省立第六中學,因家庭變故輟學放羊。1937抗日戰爭爆發後,加入丁玲領導的西北野戰服務團。1938年4月,參加蒲縣錫盟會工作小組,從事抗日宣傳活動。後來被調到新軍二縱隊所屬的呂梁劇社,以文藝演出宣傳抗日活動。1940年5月加入中國* * *產黨,65438年2月隨劇社赴延安,在軍隊藝術幹部培訓班和陸毅附屬軍事藝術學校學習。1942年被派到八路軍120師劇社編輯部任幹事,開始文藝創作,寫了第壹部小說《我離隊後》。1942年秋,在晉綏根據地文化工作隊從事文藝宣傳工作。
1944年參加晉綏邊區紀念抗戰七周年“七七文學獎征集”,與他人合著的秧歌劇《王德鎖減租》獲壹等獎。同年8月,調到晉綏大眾報社任編輯。6月,與馬風合著的小說《呂梁英雄傳》1945在晉綏通俗報連載。並印成冊在國內外發行,影響深遠。此外,他還創作了多部小說、散文、戲劇等。1949年4月任《津南日報》記者,參加北京第壹次文藝代表會議。年底隨軍南下,在四川成都創辦《川西日報》,任副刊編委、總編輯。後來調到川西農民報社任社長兼總編輯。1952年調入北京中央文獻研究所擔任創作指導組副組長,從事專業創作,包括《糾紛》、《麥收》、《宋老大進城》等。1955年調回山西任省文聯副主任、黨組副書記、作家協會山西分會副主席、《星火》雜誌主編,業余時間創作《燈芯絨》、《星火》。文革期間受迫害,被發配到運城惜福大隊工作。1975恢復工作,任《分水》雜誌主編。文革後,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名譽委員、山西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省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山西省作家協會主席、省文聯副主席、山西省人大常委。在此期間,他創作了《春牛媽》、《在招待所的日子》等小說,《大叔兄弟》等電影劇本和大量散文。1992被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人民作家”稱號,1993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4退休。退休後仍堅持寫作,於2001 65438年10月6日在太原逝世,享年79歲。當榮6歲時,他進入小學,在作文方面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除了完成學業,他還喜歡在書店裏聽說書人和看戲劇,這對他後來的文藝創作生涯有壹定的影響。1933年9月,西榮考上了蒲縣第壹高等小學,住在表哥家,在縣城當老師。表哥是在太原讀大學時接受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年輕人。在他的影響下,西戎在課余時間大量閱讀魯迅等現代作家的作品和《水滸傳》、《西遊記》等古典小說。魯迅對家鄉的描寫,尤其是社會劇中的場景描寫,深深感染了西戎。古典小說中的人物塑造使榮領略到了文學的魅力。兩年後,他高中畢業,考上了臨汾的省六中。但由於家庭困難,他又無法上學,成了壹名牧羊人。
抗日戰爭65438年7月至0937年7月,作家丁玲率領的西北戰地服務團赴蒲縣宣傳抗戰,對西戎影響很大。不久,16歲的榮加入了抗日救亡團體西盟會,開始了他的革命生涯。因為有文學特長,被分配到文學宣傳工作,半年後調到呂梁劇社。1939年底,西蓉隨呂梁劇社赴延安短期業務學習。他們駐紮在魯迅藝術學院所在的橋兒溝,因此他們可以上藝鷺的課,接受藝鷺老師的指導。能夠觀看藝鷺等文藝單位的演出和電影,對西榮來說是壹個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的機會。只是這個機會只持續了五個月,然後我就回到了晉西北,繼續從事文藝活動,經歷了反掃蕩戰役。1940年冬,* * *制作方的上級組織再次安排呂梁劇社到延安學習。這壹研究在西戎的生活和創作中具有重要意義。1949年7月,西戎赴京參加中國第壹次文學代表會議。後來在擴大西北和西南的戰役中加入了解放軍。同年底,他到四川成都籌備《川西日報》,並擔任副刊編委、總編輯。壹年後,調任《川西農民報》總編輯。他利用自己多年辦晉綏通俗報的經驗,辦了《川西農民報》,通俗易懂,深受讀者歡迎。後回到四川省文聯,任創作部長、《川西文藝》主編、《川西說唱》報社社長,培養和發現了流沙河等壹批新文學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仍然抽出時間寫作,包括小說《查夜》、《秋收時節》(與流沙河合作)、《女修翻身的故事》(與陳謙合作)以及幾篇散文和評論。但他覺得由於生活環境與山西老家不同,語言不同,很難體驗生活,也很難舒服地寫作,於是陷入苦惱。他把這種苦惱寫給了在京的老戰友馬風。馬風非常理解他的感受,並告訴了時任中央文獻研究所所長的丁玲。丁玲直接去了中共宣傳部,6月1952 11把西戎從四川調到北京,擔任中央文獻研究所創作指導組副組長,主要從事創作工作。次年初夏,他回到山西汾陽縣深入生活,任縣委副書記,在賈家莊村搞合作社擴大試點。
通過深入生活,榮創作了壹系列成功的短篇小說,包括:《糾紛》、《壹個青年》、《麥收》、《宋老板進城》、《搭馬棚》、《行醫》等。這些作品在西戎的全部創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從內容上看,它涉及農村的許多重要問題,是建國初期中國農村生活的真實寫照。例如,爭議表明了男女同工同酬的問題;壹個年輕人講述了傳統觀念和新思想激烈沖突的故事。《麥收》突出了如何處理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矛盾。宋老大進城,表現了農業合作化實現後農民的物質和精神變化。“搭馬棚”“行醫事件”反映了農村工作中幹部作風有待改進的問題。
山妖蛋派與三晉文化
通過這種深入的生活,榮覺得自己繼續留在北京工作,和自己熟悉的山西農村有壹段距離。於是,從65438年到0955年,他回到山西,先後擔任省文聯副主任、黨組副書記,中國作家協會山西分會副主席,《星火》主編。在此期間,榮的主要精力都花在了《星火》的剪輯上。從1956開始,6月出版第壹期,10,7月停刊,1966。在十幾年的時間裏,他恪盡職守,廣泛組稿。他除了對即將發表的作品進行認真的審閱和修改外,還閱讀了大量的自然來稿,從中發現了潛在的文學才能。對於很多來編輯部的青年作家,他總是很耐心。在他和全體編輯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星火》的發行量取得了階段性的增長,最高達到65,438+0.2萬份,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文學雜誌之壹。《星火》出版十年,為推動中國農村小說創作、促進陜西文學創作、培養青年作家做出了突出貢獻,特別是形成了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重要流派——“山妖蛋派”。
在編輯刊物的基礎上,西戎選擇永濟、運城等地作為體驗農村生活的地方,並獲得了創作素材,相繼寫出了小說《姑娘的秘密》、《王仁厚和他的親家、女婿》、《兩河之間》、《騾子的故事》、《燈芯絨》、《冬夜》、《賴姐姐》等。獨幕劇《陷阱》、電影文學劇本《星夜春秋》(與李益民合作)、多幕劇劇本《青春的榮耀》、長篇報告文學《榮譽之前——植棉專家吳吉昌》等壹批優秀作品獲獎。
1962年,西戎發表短篇小說《賴姐》。這部小說既給他帶來了榮譽,也給他帶來了無盡的煩惱。小說通過賴的三次養豬經歷,反映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復雜的人民內部矛盾,批判了損公肥私思想和個人主義,提出了如何更好地發展農村經濟的問題。作品由西榮創作,他長期深入生活,感受到農民固有的小農意識在新時代的表現,了解到中國的政策與農民的勞動生產積極性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密切關系。提出的問題尖銳,人物真實生動。因此,出版後,受到讀者的喜愛,引起了文學界的廣泛關註。中國作協在當年大連召開的“農村小說創作座談會”上對這部小說給予了充分肯定,並將其作為“寫中間人物”的代表作進行了推廣。但1964年,文藝界“左傾”思潮盛行,中國全面批判“中間人物論”。西戎的賴姐成為“中間人物論”的“黑典型”,被視為塑造落後人物,調和階級鬥爭,被扣上“毒草”的帽子。“文革”中,賴姐成了西戎的壹大罪狀,受到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