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樂器蕭的發源史

樂器蕭的發源史

簫,又名洞簫,吹奏樂器。這種單管豎吹的簫,早在漢代陶俑中已出現。其後的壁畫、石刻中多有所見。漢代以前,橫吹豎吹的單管樂器統稱為笛或篴,所稱簫者是排簫。唐宋時期的尺八、簫管和豎篴,則是明清時期以至現代簫的前身。為區別橫吹之笛,明代將豎吹之篴稱為簫。清《律呂正義後編》:“明時乃直曰簫,不復有豎篴。今簫長壹尺八寸弱,從上口吹,有後出孔。笛橫吹,無後出孔。則今之簫乃古之笛,信矣。”

簫管前面有五個按音孔,後面有壹個按音孔。除靠近兩端有兩處凹陷外,其余皆與現代竹簫相同。清代周亮工《閩小記》載:“德化瓷簫笛,色瑩白,式也精好,但累百枝無壹二合調者;合則聲淒朗,遠在竹上”。可見燒造之不易。

現代簫用紫竹、黃枯竹或白竹制作,全長70-78厘米,管身內徑1.2—1.4厘米。上端留有竹節,下端和管內去節中空。上端邊沿開吹口,管身中部開六個按音孔,前面五個後面壹個,後面下方開出音孔兩個,用以調音,其下開助音孔兩個,可美化音色、增大音量、拴系飄穗。不設膜孔。有的簫增至八個按音孔,並帶有銅插口,可微調音高。

常見的簫有紫竹洞簫、九節簫和黑漆九節簫。紫竹洞簫,管身較粗,節數不限,音色低沈宏亮,多用於獨奏或合奏;九節簫,管身上有九個節並刻各種圖案或文字雕飾,有的在下端鑲骨圈;黑漆九節簫,管身外塗黑漆。這兩種九節簫,發音淳厚、音色優美,多用於地方戲曲伴奏。

簫的定調不壹。常見的為G調,可平吹和超吹,音域d1—e3。簫音色柔和、低音深沈,弱奏最具特色,善於表現樂句悠長、細膩、典雅的樂曲。適於獨奏、重奏,還用於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等器樂合奏及越劇伴奏。琴簫合奏也是常見的演奏形式之壹。

簫與笛同屬吹管樂器,所以吹奏技巧大多相同。簫的握按姿勢如畫面所示範的,左手拇指按在第六孔,食指、中指按住第五、四孔。右手拇指頂著管身,食指、中指,無名指分別按在第三、二、壹孔上,其余手指平放在簫上。現在試吹簫的基本音。

《妝臺秋思》:

這是壹首古曲,乃取材於昭君出塞的故事,優美委婉,又帶有淡淡的憂傷。

《平湖秋月》:

這是壹首廣東音樂,曲調優美動聽,富有詩意。樂曲描寫了美麗動人的自然景色。

壹曲碧海潮生曲是金庸小說裏黃藥師的標簽

《梅花三弄》:

樂曲既表現了梅花高潔安詳的靜態,又表現出梅花不畏嚴寒迎風搖曳的動態。常與古琴合奏。

《唉乃》:

此曲系後人據唐柳宗元《漁翁》中“唉乃壹聲山水綠”詩句而作。“唉乃”是船夫拉纖的號子聲,在樂曲中唉乃聲以不同形式先後出現,巧妙地表達了壹種靜中有動的意境,贊頌了大自然秀麗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賞的情緒。

《關山月》:

古木蘭詩中有:“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的句子,反映征人對遠戎遠疆的不滿情緒。

《良宵引》:

根據二胡獨奏曲改編。樂曲***分三段,第壹段旋律流暢,渾厚如歌;第二段旋律明亮,激情有力;第三段旋律昂揚,華彩多姿。

《泛滄浪》:

作者郭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今溫州)人。南宋傑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本曲常作為《瀟湘水雲》的序曲,表現“誌在駕舟於五湖”(《神奇秘譜》)的意境。元兵南侵時,郭楚望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瀟、湘二水合流處遊船。每當遠望九嶷山為雲水所蔽,見到雲水奔騰的景色,便引起他對外敵入侵、時勢變遷的愁緒,於是作《瀟湘水雲》以寄眷念之情。此曲是郭望楚代表作《瀟湘水雲》的序曲。樂曲開始,飄逸的泛音使人進入碧波蕩漾、煙霧繚繞的意境。第壹句的旋律音調,自第二段從中音區展開,並貫穿全曲,簫曲反復重復主題,圍繞骨幹音變化發展,深刻地揭示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抑郁心情,也流露出他對山河缺殘、時勢飄零的感慨。

《平沙落雁》:

樂曲最早見於明代,曲調悠揚流暢,雁鳴聲時隱時現。描寫雁群降落前空中盤旋顧盼的情景。

《碧澗流泉》:

樂曲以清脆之音,表現出深山峽谷之中淙淙流水歡快地流淌的情景,讓人聯想起唐朝詩人王維在《山居秋暝》中所描繪的意境:“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可自留。”壹派詩情畫意般的田園風光令人流連忘返。

《 漁翁問答》:

琴簫合奏,頗有冬晨雪溪的意境,古琴與簫聲平分秋色,曲調搭配是越聽越有意味。音調時高時低,悠悠而清靜,可以使人心情平和。